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一個禁欲苦行修道者只帶一塊布當衣服,到山中隱居修道。日子久了,因無法換洗,便到山下村里討來一塊布。他發現住地有老鼠,又下山要貓飼養……一來二去,竟把山下整個村莊搬到了山上。
故事演繹一個哲理: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人的私欲往往由微不足道的小事開始,進而一個牽著一個,越牽越大,越牽越多,最終物欲膨脹,成為腐敗大案,不可救藥。
反腐倡廉需要堅持從小事抓起,管住小事,才能防住大腐敗。管小事,就是重視細微事端,以謹慎態度對待生活中每一個細小問題,從小事上自我把控,從一點一滴上防微杜漸,堅持不沾小便宜,不給腐敗病毒一點入侵機會。正確認識輕與重、小與大的辯證關系,把小事情放到大事業、把小細節放到大問題的高度來認識和管控,防止事物發生質變。
如果把法規制度比作重要的防腐外部條件,管好小事則是防腐的根本自覺要素,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零腐敗”。
在我國古代,那些清廉官員都注重管好小事,發生過許多“零腐敗”佳話:
東漢南陽太守羊續,上任不久,地方一個老府丞送來一條鮮魚,羊續推辭不掉,只好收下。老府丞認為,有一就有二,羊續今天能收魚,明天就能收錢。幾天后,他又拎來一條更大的魚,被羊續嚴詞拒絕。他指著房梁威聲正色地說:“我要將你上次送來的那條魚一直掛下去,以警示自己。”老府丞聽了,羞愧地走了。
唐德宗時,有個宰相叫陸贄,為官清廉。德宗給他下一道密旨:重禮不可收,像馬鞭、鞋靴之類薄禮,收亦無妨。陸贄上奏說:“收薄禮也是受賄,賄道一開,展轉滋甚,鞋靴不足,必及衣裘,車輿不足,必及金璧,涓流不止,溪河成災。”唐德宗聽了非常贊賞。
元代大學士許衡和同僚去河陽,路上口渴難耐,發現路邊有一棵梨樹,結了許多黃橙橙的梨,十分誘人。同僚們紛紛上去摘梨吃,唯獨許衡正襟危坐一旁,不為所動。同僚們勸他:“這是無主之梨,吃了沒關系!”許衡嚴肅地說:“梨無主,難道心也無主嗎?”始終沒吃一個梨。
時下,一些人總不把小事當回事,認為吃一頓飯、喝一瓶酒、拿一條煙、收一盒茶……乃人之常情,無傷大雅,無關名節,公眾輿論也普遍認可。
認為小事無事,就沒有了負罪感。事物充滿變數,常有“一發而不可收”的“規律”在悄悄起作用,不少原本優秀的公務人員,就是從吃一頓“便飯”、進一次“紅樓”、收一回“紅包”開始,愈演愈烈,鋃鐺入獄的。
管好微小之處是一種人生智慧和為官原則,人生之路,既長又短,管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善始善終,識變順變,預利避廢,走好緊要處的每一步——
頭腦清醒察于微。在事業順利和贊揚聲中,問題常常被掩蓋,特別是那些處于萌芽和潛伏狀態的隱患,很難被人覺察,繼而使人頭腦昏昏然,身子飄飄然。不見問題,本身就是大問題;不明隱患,本身就是大隱患。
從嚴要求禁于微。生活中的細微處,最能檢驗一個人。小節與大節之間有座由此及彼、相互貫通的橋,修身養德,恪盡職守,須禁于微,從微小之事做起,從微小之處嚴起。
不斷進取積于微。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品德鑄造,作風培養,提高防范能力,要靠日積月累。
我們常說要對腐敗“零容忍”,其實提倡“零容忍”,不如堅持“零腐敗”。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