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2014年,全國普查發布數據顯示,1986年以來,全國有6萬個鄉鎮和40萬個村名被遺棄,長久躺在故紙堆里。1980年至2003年間,僅北京市就有40%的胡同,在城市拆遷改造中永遠消失。
大量古地名的消失是時代變遷的一部分,看似無足輕重。但從歷史文化角度來看,是一件讓人痛心的事。空間的地理和歷史的脈絡,因古地名的消失而中斷,說明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正在消亡。
大量古地名消失的原因很復雜,但改名的“風源”并不難尋:
旅游熱引發改名熱,許多古地名被遺棄。一些地方為開發旅游業,吸引游客觀光,用當地的名山、名勝、名景取代古地名。比如,改大庸市為張家界市。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歷史悠久,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到堯舜時代,“舜放歡兜于崇山,以變南蠻”,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這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264年,三國吳景帝命名嵩梁縣為天門山,設天門郡。兩晉、南北朝時,屬天門郡?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大庸縣,1735年,清朝設永定縣。建國后屬常德專區,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
再如,改徽州為黃山市。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古徽州是一府六縣物質和精神文明總和。徽州和淮河、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合而為一,總稱安徽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源頭之一。
徽州文化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是與敦煌學、藏學并列的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也是方臘、朱熹、張小泉、詹天佑、胡雪巖、胡適、陶行知等歷史文化名人的故里。
用一座山遮蔽了悠久的歷史文化,不能不說沒文化到了極致。
實踐證明,旅游熱未必由山名帶來,泰安市沒改成泰山市,華陰縣沒改為華山市,登封市沒叫嵩山市……旅游業也很興旺。
開發熱使一批批老地名被開發建設企業取代。各地許多老胡同、老街巷名字,在大規模地舊城開發改造中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開發建設企業的名字,或由開發商自行取名,如某某新城、某某花園、某某廣場、某某新世紀等。
地名是歷史的坐標,離開了坐標,歷史就無法準確復原,國家和民族的記憶就會斷裂,失去重要的歷史價值。
頭腦發熱讓地名與國際“接軌”,用洋氣、大氣、闊氣地名替代古地名。有些地方一度掀起改名熱,許多古老的地名被認為小氣、土氣、俗氣,影響城市形象,改為亨通、世亨、世紀,甚至晦澀難懂的外國名字,丟失了文化記憶。
保持地名的延續性是重要的歷史沿革,不僅為老百姓接受,也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穿越千百年歷史的地名,絕非只是地名那么簡單,她蘊含著一個國家的傳統基因和文化密碼,不因朝代和政權變遷而割裂,也不因外來文化融入而喪失,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幾千年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的重要原因。
近日,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改名風潮深表痛心,呼吁保護好地名文化遺產。地名要保持相對穩定,改名要慎重,要尊重歷史文脈和民意,起名要有文化,要記住鄉愁。我們大步走向未來,同時也應記得從何處出發。
行政亂作為,不僅為當下添堵,也會令后人恥笑。
下一篇:【緣創】也說“刁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盤點“吃空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