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影视,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一国产精品,波多野结依一区

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情感文章 > 經典文章

經典文章

金鐘山散記

分類: 經典文章 短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6-21

閱讀 :1198

也許因為熱愛這片山水的緣故,所以談起登山來,總是有那么幾分的欣慰。古云:秋山宜登。欲登何山?環黔皆山也,何愁無山可登。然西南諸峰尤美,唯金鐘山最為絕佳也。金鐘山是施秉縣城南部的一坐奇山,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伙同我的朋友就爬過一次。時至今日,自己還興奮不已。說到金鐘山,人們自然會談出很多地方的,因為叫金鐘山名字的山太多少,全國據說有幾十坐之多。廣西桂林有金鐘山、百色有金鐘山,福建福安市金鐘山,云南會澤縣金鐘山……而要說最有特色的當數貴州施秉縣的金鐘山了。

貴州施秉的金鐘山,苗語叫“波散波略”,意思是“花黑的山”。它位于施秉縣南面馬號鄉的清水江北岸,距縣城47公里。據《鎮遠府志•乾隆志》載:“金鐘山:離城五里,高數百仞,?若垂天之云。”那時,施秉的縣城還設在清水江東岸的勝秉村,所以“離城五里”與史相符。

它北倚山勢雄偉、綿延起伏的靠鼓樓山脈,南靠滔滔東流的清水江。它的主體山峰就像一塊直刺蒼穹的巨石,四面如削,拔地通天。只有一條陡峭的石級小道通達峰頂。有人說自古華山一條路。其實,我們的金鐘山亦然。金鐘山谷底至峰頂高差達400米左右,谷坡陡峭,崖壁裸露光滑,登山者無立足之地山路險峻,攀起來驚心動魂。由金鐘山南則開辟出登上峰頂的“天梯”。《鎮遠府志•乾隆志》有一篇《游金鐘山記》是這樣描寫金鐘山之險要和她的美麗的:“吾鄉金鐘山者,梵凈山之支脈也。數百里蜿蜒,中秉巖峰排起,其數十余空洞。其中通體不毛,而中峰獨高。左右六七峰挨次低小,酷肖金鐘平地矗起,群峭摩天。兩翼旁峙,渺無人跡。……當天風掃殘云,極目車顧,云臺、香爐諸峰畢見到;?水、臺山如在目前。府視村落,或魚麟櫛比,或星點迷離,或有綠成圍,或有煙成縷,紅紫萬狀,云霞相綺,不復辯其為人間天上矣!”

金鐘山不是施秉的最高峰,它的主峰海拔僅977米。然,它峭壁撐天,奇峰拔地,猶如一尊巨石矗立天際,全由石沙結成,上削下廣,形圓肖鐘,如刀鑿,如斧削,無泥土,無草木,所以有人說它“通體無毛”。我們上金鐘山是十多年的一個夏天,因為我們要到金鐘山北面的一個山村去,村名叫做樓寨。有人介紹說,從金鐘山到樓寨村也是一個好的選擇。我們是沿著馬號鄉東面的小溪河前行的。小溪很小,小溪的兩岸是田野,稻苗長得正旺,因為是早晨,稻葉上點綴著露珠。到了龍頸村后,金鐘山就橫慣在眼簾了。我們還要走過一截有樹的小路,就開始了上山的路程。看到這個“通體無毛”的山,我們還真找不到入山的路。走到山腳,才看出路來。路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前人依山就勢,鑿石掘蹬為徑,旋繞攀登面壁而上。可能因為太險要的原因,有很多地方,還鑿有洞用于立扶手,扶手上鑿有孔,我不知道當時人們是不是還穿上鏈條,但至少是有木頭做的扶手。我們是貼身爬行的。梯道也是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共200多級,梯道只有一只掌那么寬,只能用腳尖橫起走,加之兩邊沒有了扶手,山體又光滑,握抓的地方都沒有,讓人吃不消來。從山腳到山西頂,其路程不過幾百米遠,可足足讓我們走了近兩個小時時間。

金鐘山,我們說它無毛其實它也是有毛的,除了光滑的石板坡外,有的地方還能見到一些毛草,我想應該叫做梭草的草本植物最多吧。梭草的生命力很強,只要有幾粒土壤也就能成活了。苗族人只要到了端午節到來時,是用它來捆扎粽子的。在一些山脊的小溝壑處,也還長著小灌木,比如山頂上就有很大的一簇,就象有的人頭上的一撮賴毛,除了幾株碗口大的皂角樹外,全是竹子,長得也很茂盛。這給金鐘山增添不少的生機了——因為綠色象征著生命的存在。山頂的廟宇共有三幢,是用火磚砌成,不過只剩下幾堵墻體了。在廟宇的后面,我們見到一口用鑿子鑿成的,長方形,有兩個平方左右,深有一米,井水是滿的,不知是地下出的水或是天上下的,我想,山這么高,可能不是地下出的吧。但聽沙灣一位姓楊的老人說,解放前,金鐘山住有和尚五、六個,如果不是地下出的,光靠天上下的雨可能不夠吃,難道是地下出的?

金鐘山的山頂有一個小小的平臺,據說是當時的鐘樓,上掛大鐘一口。鐘樓的北面墻壁上書有一個如斗大的繁體“劉”字。一個普通的廟宇為什么會書字這樣一個字呢?當地人說,那是因為此廟為劉氏人家所有。那么說來,金鐘山廟宇就是家族廟?這就不得而知了。

金鐘山是由一系列的山峰組成的,其中最高峰為中秉峰,主峰頂上有平臺一畝余,“其上有土可以藝蔬,有泉可以煮敬,花竹、草木無一不備”。土其實就是由上面的樹落葉后形成的腐殖土,不過很小。土地的周圍長著許多的?菜,金鐘山當年有和尚居住過,而和尚是不能吃辛菜之物的,《首楞嚴經》云:“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特別是菲菜,那可是個壯陽之物呢。那么這些菲菜是誰種的呢?我想不會是平凡的居士,云臺山、九龍山、佛頂山、西華山等等,這些和尚居住地均有這種植物。若要說不吃這些辛菜,這些植物就不會到這些地方來。如果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些和尚是凡心不減罷了。在山巔處有一塊平地,上有古代建筑遺跡,想必就是廟宇了。從《施秉縣志》得知,原來這里“供殿宇數櫞”。后來我到馬號才了解到,此山在明代時就開始建有廟宇的。由一個來自江西的張氏族人,隨明軍到施洞(原為施秉屬地)屯軍,后開始跡,在秉溪河畔有田產幾千挑,置業家產也不少,但就是缺乏個兒子給繼承家業。一天有一個和尚打從他門前過,看到其產業之大驚嘆不已。和尚見到他后老是搖頭。張氏問其由,和尚說:你家面朝金鐘而金鐘不響,你枉有萬貫家產呀。張氏也是無奈,問和尚如何才不枉然,答言:“要讓金鐘響起來。”張氏又問,金鐘如何響起呢?答言:去問一個會帶來子孫的神。說完拂袖而走了。和尚走后,他不知道如何才找到“帶來子孫的神”,為此他煩惱不已。一天他到秉溪河邊,去看望田地,看到一苗族老巫師,正在幫助別人敬鬼。他就去問巫師,問他能帶來子孫的神是什么神?巫師笑著說:“你真真笨,那個帶來子孫的神就是觀音。”但他還是不知道金鐘如何響起來。巫師見他真的不知道怎么辦,就告訴他,那個和尚叫你把金鐘敲響是要他在金鐘山上建一坐廟,廟里掛個鐘不就發出鐘聲了嗎?張氏覺得很在理,于是自籌金銀,到金鐘山上建起了廟來,廟宇里擺放著觀世音菩薩,并從遠處運來大鐘一口,懸掛于廟堂之上,自此金鐘山上梵音不絕、晨鐘暮鼓。并將觀世音菩薩得道之日的六月十九日定為會期。從此這位商人不僅生了兒子,并還當上了大官。這只是傳說,沒有根據。

關于金鐘山,在當地的苗族民間故事里還有一個傳說。說是古時候,一群苗族人從遙遠的東方來,他們走過九十九坐山,跨過八十一條河。男人們為了開路,身?利劍長槍,嘴巴還吹著蘆笙在前行,女人攜兒帶女隨后跟著,一路星夜趕程。有一家人女人和小孩走到了清水江的灑遨(施洞),走不動了,天就亮了,她們于是便化成了一坐大山,就是金鐘山。這一天是六月十九。他的丈夫到了香爐山后見妻兒老小沒有到來,很咀傷,他只好在香爐山上吹著蘆笙呼喚。但他的家人終究沒有回到他的身邊。人們很同情他,每年的六月十九,也跟著他在香爐山上吹奏蘆笙給予安慰,久而久之,這一習俗延續下來,六月十九也就成了香爐山蘆笙的會期。人們說香爐山蘆笙節是紀念愛情和呼喚家庭和諧的會期。直到現在,清水江畔所有的苗族人均認為香爐山和金鐘山是一對夫妻。

關于是誰開發的金鐘山,并在何時開發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說它至少在明代就開發的了的,《鎮遠府志》之《施秉縣方外》載:“白云道人俗姓徐,名貞元,偏橋千戶。明隆慶年間,已四十,忽棄家,慕長生之道。初至施秉金鐘山,?居之,未果,仍歸偏橋。歲丁卯,偕同里周惠登?云臺為勝境云。”從這則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在明朝隆慶年間,號白云道人的周惠登就到那里住過,如果他的之前沒有人到金鐘山開辟,那他應該是開山鼻祖了。

我躺在金鐘山上的石坪上,仰望著藍天和白云,我的思緒總是在縈繞著,金鐘山就如此之壯美和雄奇,為什么“終湮沒人寰而無名”呢?施秉的老城就在這坐山的不遠處,施秉得名于巴施山之“施”和秉溪之“秉”。元至元年間就已置施秉前江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橋故地置偏橋長官司,以前江故地置施秉蠻夷長官司。正統八年(1443)以施秉蠻夷長官司置施秉縣。天啟元年(1621)縣廢。崇禎四年(1631)復置施秉縣。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才撤偏橋衛入施秉縣,遷縣治于衛城。雍正七年(1730)設勝秉縣丞,后并入施秉。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金鐘山“有名”至少也該有幾百上千年的歷史了。難道那時的長官司或縣令對這樣的美景真的是視而不見?要不就是那時的文化人是因為“哀懷抱絕景,更覺落筆難”?就是一篇載在《鎮遠府志》的《游金鐘山記》也是一個無名的鄉人所寫的呢。

金鐘山沒有成為人們的精神皈依點或許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為了讓這里的苗民“革其草昧之習”,自張廣泗進入了這片土地開拓疆土以來,這里仿佛沒有多少的安定過,每一次的壓迫和抗爭,這里不知多少次成了“避難所”和“藏身地”。苗民在這里躲過,官兵也在這里避過。湘軍黃飄大敗之后,先避在金鐘山上,1870年4月上旬,席寶田又率在其老家湖南新募湘軍回到貴州,連同原有在黔湘軍,共三十余營,隨即部署向施洞口進攻。苗軍首領九大白和報南燒率部堅守施洞口,張秀眉和潘老冒也率部前來助守。湘軍占據清水江北岸的金鐘山,幾次搶渡清水江,都被苗軍擊退。4月15日,也就是農歷三月十五日,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吃姊妹飯”節,一向喜愛快樂民族大家都過姊妹節去了,放松了戒備。席寶田指揮湘軍乘機從上下游暗渡,以一部由正面佯攻,一舉襲占了苗軍的重要據點施洞口,取得了繼續向清水江南岸苗區進攻的出發地。從此以后苗族義軍走向了低潮,直至失敗。

站在金鐘山上,我們的感情頗深的。山腳下,苗族村寨散落地分布著,象棋子一般。遠遠望去,一條流得不急不緩的清水江平躺的流過馬號和施洞鎮之間。苗族人將清水江喻為母親河,也許是這條河給予了苗族人們的太多。在還沒有公路或鐵路的那個時代,水路就是唯一的交通樞紐,船就是那個時代的交通運輸工具。那時的人們用木船將苗疆的土特產品如木頭、桐油等,經沅水流輸入洞庭湖,下長江飄海外。而山外的南北雜貨比如鹽、銀錠、搖櫓背纖的烏篷船溯流而上,回到苗鄉。由于來往多商人,使這里成了苗族人煙鼎盛的福地。于是也才有江西街、兩福會館、天后宮等的出現。在我的想象里,其實那時不論是漢族、苗族或是其他的民族,大家都是很和睦相處的。正如余秋雨先生說的,只是“到了一定的時候,茫茫大地上總要現出圓目怒睜、青筋賁張的主題,也許是拼命掙扎,也許是血誓報復,也許是不用無數尸體已無法換取某種道義,也許是舍棄強暴已不能驗證自己的存在”而已。

金鐘山是貴州冶煉業最早的發祥地之一。金鐘山腳下的楊家灣村在清代早期就發現了鉛礦藏(又名汪家山鉛礦),分布面積約0.5平方公里。鉛礦山始建于清咸豐初年(1851)。咸豐初年,當地群眾集資開礦,因咸豐苗民起義而停辦。光緒初年(1875)重新開采,后因資金短缺而停采。1912年,畢業于法政大學的楊守仁倡辦礦業公司,開礦二年,鉛、鋁、銅礦雖然很多,但無法銷售出去,收益較小,最終破產而無人開采冶煉。1958年成立施秉縣國營金鐘廠,年產鋁50噸。1960年停辦。該遺址對研究貴州東部地區冶煉業的發展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恰到天涼,但不是秋天,這時的山風來得有點利害,汗水淋漓的我們此時已經干了,甚還有點涼了。看不盡的景,我們也該打道回府了。但想剛才上路來的那條滑溜溜的石梯,心里不免有點膽寒。這樣壁立的梯路,上還可以,要下確實難。回眸一望,讓我們激動不已,一條彎曲的山路就在眼前,循路而去,路越來越大,再走就見到了一大口水井,水井之下是一灣田水,在田園的另一面,是一個美麗的村莊——這不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嗎?是的,這就是樓寨。

下一篇:游九龍山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里郎是個苗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西乡县| 买车| 镇康县| 黔南| 嘉义市| 西乡县| 潼关县| 韶关市| 柳林县| 当雄县| 铜陵市| 三原县| 含山县| 吉隆县| 四平市| 绥德县| 临西县| 洪泽县| 茶陵县| 湟源县| 敖汉旗| 宁城县| 安图县| 顺平县| 松原市| 抚远县| 迁西县| 崇仁县| 宣城市| 界首市| 农安县| 榆社县| 库尔勒市| 磴口县| 马边| 嘉鱼县| 隆尧县| 原阳县| 万荣县| 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