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墨未濃
魯迅先生說,殺人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捧殺,另一種是棒殺。
棒殺的“棒”從“木”,“棒”即“棍棒”,如殺威棒、金箍棒、三節棍、雙截棍等等,警棍也是一種“棒”,屬有形之棒。
抓辮子、扣帽子、上綱上線、搞“輿論圍剿”、大興文字獄等,屬無形之棒,也叫罵殺。
棒殺是暴力象征,無論物質棒殺還是精神棒殺,用棒殺人者都有強權,被棒殺者都是弱者。使棒者是主動的,被棒者是被動的,沒有任何選擇余地,生殺予奪全由使棒者決定。
當年,閻錫山在山西施行“自由轉生”,殺人棒上貼有“慈悲棍”標簽,從腳往上打,直到被“棒殺”。被棒者逃不掉,同情者不敢救,此棒恐怕是歷史上最典型的棒。
捧殺的“捧”從“手”。 捧殺與棒殺,方向相反,前者向下,后者向上,目的卻相同。
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捧殺就是過分地夸獎或吹捧,使人驕傲自滿、停滯退步甚至導致墮落、失敗。
“捧殺”典故出自《風俗通》,原文是:“長吏馬肥,觀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馳驅不已,至于死。”五四運動中的蔡元培先生曾引用這個典故說:“吾倦矣,‘殺君馬者道旁兒”。意思是殺你馬的人就是那些在旁邊給你馬鼓掌喝彩的人。愛之者亦害之者,這便是捧殺。
如果要在棒殺與捧殺中選擇,一般人寧愿選擇被捧而“安樂死”,絕不愿意選擇被棒殺。
捧殺是一種更為隱蔽有效的“殺”法,其妙處在于,溫水煮青蛙,一鍋水慢慢加熱,慢慢沸騰,等你覺察,為時已晚;棒殺則不同,當頭一棒,眼冒金星,扛不住,就一命嗚呼了。
對于那些無法用棒殺的,就會把他捧上天,然后一撤手,讓他來個“自由落體運動”,摔個稀巴爛,也就是民間說的“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有時候被“捧”者是明知將來的下場可悲,也心甘情愿“風光一時”,這正是捧殺的厲害之處。
中國有些事無非是成王敗寇,歷史上反反復復是上演著“捧”與“棒”的把戲。一個人無論多么壞,只要成功了,就有人為他唱贊歌;一個人無論多么好,只要敗落了,就有人來羞辱他。某省有個縣委書記,剛上任時被捧上了天,有人還專門為他制作了一部專題片,稱“具有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在國家建設部司長助理掛職,具有豐富城市建設經驗的某某某來了,大手筆繪制了某地宏偉的建設藍圖”。在縣直機關迎新春晚會上,有人還用“三句半”吹捧他“真他媽高!”一位老干部曾寫信給上級組織部門,反映他水平高,推薦其當更高一級的領導。
此君抗不住捧,自以為了不起,便膽大妄為,為所欲為,大肆賣官、貪污受賄、生活糜爛。“東窗事發”,又遭人捧打,有人說,早就看他不是好東西,非出事不可。在一個人身上,讓人們同時看到了成功者的耀眼和失敗者的暗然。
棒殺易躲,捧殺難防,特別是為利用其權力設計的追捧。不少人能抵抗住出世以來生活給予的無數殺威棒,卻難以承受居心叵測的三句捧,很少有人能保持頭腦清醒,如果本身不能自持,一捧再捧三捧,就會暈暈然飄飄然,偏移正確的人生航向。
更為可悲的是,有人要“殺”你,本人還傻傻乎乎地與捧殺者為友,迷迷糊糊地被一再捧殺,直至“安樂死”。
生命難以承受其捧,能在棒下不倒者,是勇士;能在捧下不暈者,是達人。
人同此心,事同此理。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唯有拒絕“捧殺”,潛心內修,擺脫種種脆弱,方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強國。
下一篇:破落文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宣傳助學貸款,我們在努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