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國外一座城市的一條街上有三家裁縫店同時開業,并分別打出了廣告。一家說“本店是世界上最好的”,另一家說“本店是全國最好的”,第三家說“本店是XX街上最好的”。經營一段時間,人們發現,第三家裁縫店生意最好。
三家店鋪,水平相當,價格相同,位置相近,為何第三家生意最好?經濟學家認為,是緣自人們一種“次優選擇”的消費心理。
天下事實難兩全,人們只能在兩難選擇中,權衡利弊得失,利中選大,弊中取小,擇優限劣,盡量把弊害和損失控制得小一些。“最優”往往太過理想化,很難做到,最好回避。“次優”則比較現實,容易實現,常常為智者首選。
“次優選擇”出自西方經濟學界的“次優定理”或“次優理論”,是對應“最優選擇”演繹出來的一個專業詞匯。
標準通常分為最優、次優、一般、較差、最壞。“次”有“差于”、“第二”的含義,當原有意義上的最優受到客觀條件破壞未能達到,實現某些條件被破壞后的最優結果,通常冠以“次優”。
諾貝爾獎獲得者西蒙教授在天津大學講學時,曾用人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來解釋“次優”:
一個人到商店里買針,沒有人說,哎,服務員,給我拿根最尖的。把一盒兒針都拿出來挑,用放大鏡看,沒人這樣。都是拿幾根來讓你挑選,第一根看看,再看看第二根、第三根……行了,何必花那么多時間全部翻一遍呢?這就是次優決策。
女人買紗巾,沒有誰講我買的是最優紗巾,要買最優紗巾也不可能。在一座大城市里,你要打出租車把全市商店逛個遍,恐怕才能挑出來最優的,但沒人這樣做。人們多半是看了第一家,再看第二家,看看第三家,行了。如果有人問:你買的紗巾怎樣?回答:還行。這就是次優選擇。
進化論認為,適者生存,而非最優。客觀上,我們就生活在一個次優世界,次優世界,只能選擇次優。
次優選擇的經濟意義在于以有限的資源獲得次優但仍能讓人滿意的結果,避免不計成本,大量耗用資源、資金、人力、時間,破壞生態環境,以求獲得最優結果的極端行為。比如:
企業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要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價值”等口號,追求目標最高、成本最低、收益最多、市場份額最大。政府有全國百強、省內龍頭、經濟強縣等頭銜;輿論有世界之最、全球首次、在XX領域處領先地位等新聞。仔細想想,有多少“之最”充其量就是水中花、鏡中月般的虛擬符號,沒有多大實用價值。而在此類美譽的背后,往往是產能過剩,比例失調,生態失衡,頭腦發熱,盲目自大,攀比成風,弄虛作假,錯失良機,代價昂貴。
個人在兩難問題上選擇最優,損失和影響必定有限。政府、企業追求最優,則關乎全局成敗,關系國計民生和中國夢能否實現。
隨著改革不斷深化,在社會變革、經濟轉型、利益碰撞和社會矛盾凸顯時期,這種選擇出現的頻率會更高、更棘手。
追求最優當然無可厚非,但當最優選擇無法實現,或成本、代價太高時,將決策思維歸于次優選擇,用次優態度對待好與快、效率與成本、開發與保護等方面產生的矛盾和問題時,放棄最優,退而求其次,仍獲得一個令人滿意結果,無疑更科學、更理性。
當然,次優選擇并非“中庸”,也不是放棄最佳,更不是后退甘居中游,而是讓有限的資源產生最佳效能,在“可調和因素”上“退一步”,少提一些徒有虛名的“之最”。(墨未濃/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