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封建王朝,靠大人物發現人才,然后委以重任,是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著名學者桑榆先生稱這種現象為“發現式用人”。
用人靠個人發現,若慧眼識才,倒也無話可說。若慧眼不慧,就會把庸才、蠢才當人才重用,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國破家亡。歷史上演繹過多次這樣的悲劇:
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后,立長子楊勇為太子,后發現次子楊廣孝悌恭儉,賢良持重,便不顧滿朝文武反對,硬廢楊勇立楊廣。楊廣即位后,荒淫奢侈,大興土木,橫征暴斂,窮兵黷武,僅十四年就丟了江山,楊家后人全部被殺。
北宋年輕無子的哲宗趙煦猝死,向皇后非要其弟端王趙佶即位,說“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于諸王”。宰相章?堅決反對,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趙佶排行十一,按長幼順序,論賢德才能,都輪不到他,但先帝發現就得當人才用。趙佶(宋徽宗)即位后,重用蔡京等奸佞,窮奢極欲,崇道信神,胡折騰二十多年,大半壁江山被金人奪去,趙佶父子被俘,南宋偏安一隅。
明神宗朱翊鈞為明穆宗朱載的妾李氏所生,排行老三,非嫡非長,按制度規定,根本即不了位,是朱載偶然發現了這個“人才”。他在宮中馳馬,朱翊鈞攔馬諫道:“父皇是天下之主,一個人騎馬亂跑,難道不怕落馬摔著嗎?”朱載甚喜,立即下馬,夸獎一番。還發現他幾歲就能熟背經書中某些段落,認為聰慧異常,六歲就被破格立為太子。朱翊鈞即位后,沉湎酒色,揮霍無度,肆意搜刮民財,二十多年不上朝,國家危機四伏,走向衰亡。
發現式用人,都是以個人好惡為選人標準,往往該用的不用,不該用的偏用,或只用身邊親信和寵信之人,其他人才根本不予理睬。
歷史是一面鏡子,映照著過去,也透視著今天。時下,有些官員聽一次工作匯報,就發現個人才;有一段親密接觸,就認為仁厚;受一番殷勤伺候,就感覺賢能……其實,這只是個人的趣味。
人為發現必然帶來人為缺憾,如果把優點放在一塊說,他就是個人才;把缺點放在一起講,他就是個庸才。再說,一人一個想法,一人一個提法,一人一個干法。拋開組織原則去發現,丑陋就會裂變為美麗,骯臟就能轉化為潔凈,低賤就要升華為高貴。為官一任,“發現”一方,必然留下爛攤子一大筐。
某副省級官員到一村蹲點,僅聽聽匯報,看看農戶,接觸數天,就發現村書記是個人才,說此君堪當大任。高官發現就得重用,縣委先后任命其為國企廠長、總工會主席、縣公安局長等要職。上任后,多次留下“半截子”工程,給企業和職工造成重大損失。在公安局長任上,還發生警察刑訊逼供致人死亡等大案。實踐證明,此君純屬庸才。
可靠與可怕常常只一步之遙,那些一望可知的大都不真實。人最容易被耀眼的表面迷惑,看慣了鮮艷花朵,再看荊棘就不順眼;聽慣了阿諛奉承,再聽忠言就覺刺耳;喜歡鮮花簇擁,就不辨香花毒草;走慣了平坦大路,就不愿意走曲折小道,即使大路上有陷阱也不聽勸。
再說,發現者視野有限,有幸被發現的只是目光所及之人,視線外的大量人才無疑被忽視和埋沒。靠個人發現,必然犧牲公平。被發現就能重用,還會誘使一些人絞盡腦汁,投機鉆營,逢迎拍馬,弄虛作假,使庸才得志,俊才遭棄。官職由發現者所賜,為官者就會感恩個人,不把組織和百姓放在心上。
群眾眼睛是雪亮的,無論賢與佞、能與庸、優與劣,都一清二楚。公開選拔,競聘上崗,優勝劣汰,真正的人才才能脫穎而出。(墨未濃/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