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兩瓶同樣的礦泉水放在桌子上,一瓶撕掉標簽,一瓶原封不動,讓大家去選,人們都選擇后一瓶。這就是經濟學中的“標簽效應”。
標簽具有定性導向作用,影響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無論結果好壞,都能誘導人們把目光投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
看標簽購物,頂多買件名不副實商品。看標簽選人,則會把人才拒之門外。選人用人,名門是最好的標簽。只要貼上,無論能力如何,都會被高看一眼。沒有標簽,能力再強,人們也不屑一顧。
自古官場和江湖就喜歡看門戶,認為只要是名門就出名人、能人。但歷史開了個苦澀玩笑,出自名門的未必都是名人、能人。古代皇家“太學”、“貢院”,可謂名門學府,但歷代名人很少出自此門。民間孔子門下倒出了七十二賢人,但大多在儒家學說上有所建樹,歷史作用不大。
一些遠在深山的“山野村夫”門下,倒出了不少驚世奇才。鬼谷子的學生張儀、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把七國攪得紛爭不斷;另兩個弟子龐涓、孫臏,為兵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黃石公的高徒張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水鏡先生的門生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
近代北大,非名門的毛澤東曾遭人白眼,幾年后,名門大家陳獨秀便在大革命低谷顯露出了無能,“學術權威”不得不讓位于“師范生”。十幾年后,這個從沒上過軍校的“師范生”,又把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校長”打得一敗涂地。
愛迪生、高爾基、華羅庚、魯迅、齊白石、侯寶林、啟功、比爾蓋茨等許多專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非但不出自名門,而且沒多高學歷,但都被名門學府特聘為教授,是社會公認的大師、巨匠。
出自名門的也未必能追溯師門傳承,個個成就非凡。亞里士多德的門徒,沒有誰能功蓋師尊;愛因斯坦的弟子,無一能完成“統一場論”;狄拉克的學生,沒有哪個能發展“反物質”說……
今天,名門仍然是一種有價可沽的無形資產。機關選賢,是名門就可擇優;單位任能,是名門就可高就;學校招聘,是名門方可報考……雖然文憑可以假造,學歷可以買賣,名門可以冒充,但人們對名門就是情有獨鐘。
這無疑會導致“注水文憑”泛濫成災,“權學交易”大行其道,生出“權力名門”詬病,沒本事的可借助權力、金錢,“出自”名門。極大挫傷勤奮好學、立志成才的年輕人積極性,使大量學歷低、非名門的有用之才被排斥和埋沒。平庸之輩則可踩著名門階梯步入廳堂,占據高位,誤人誤事。
一個人的“技術含量”通常不體現在門戶上,名門只是一種學習經歷,不能確切反映真實能力。文憑與水平,學歷與能力,有對應關系,但絕非“水漲”就能“船高”。“名門出高徒”不是一種規律,而是一種現象。
成長途徑很多,絕非名門一條路能走。寒窗苦讀,名門深造,可以成才;發憤自學,博覽群書,可以成才;立足崗位,鉆研業務,也可以成才。再說,人才類型不同,成才途徑各異,衡量標準也不盡相同。
人類文明幾千年能走到今天,絕不是靠的名門,而是靠無數個張衡、蔡倫、沈括、畢升、鄭和、李時珍、瓦特、萊特、牛頓、愛因斯坦等不斷探索和努力。破除名門虛榮心理,需樹立不拘一格選拔的人才觀,把實際能力作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不唯學歷,不憑職稱,不講名氣,不看門戶,不搞一刀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