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昌雜錄》
分類: 生活隨筆
短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11-15
閱讀 :730
《寶昌雜錄》
一,
這是一本書。知道這本書是在呂光明寫的一本叫《太仆寺旗逸草》的散文隨筆集中。后來,得知呂老是在烏海工作,幾經周折,找到呂老的電話,通了話后得知呂老正在校注《寶昌雜錄》。我想得到《寶昌雜錄》這本原版書,呂老師說已復印送給太仆寺旗一名愛好寫作的同志。又幾番尋找終于昨日在于會平那里拿到了《寶昌雜錄》原版復印件。同時,呂光明老師還給我發來了《寶昌雜錄校注》本的電子版(待出版)。呂老書還發給我一篇他寫的《董玉書與“寶昌雜錄”》一文。讓人威動的是呂老師對我們這些后生的關心關注和關愛。不斷地幫助,不斷地過問。我得到《寶昌雜錄》也不敢怠慢便一字一句地讀看,點逗,對照呂老的校注。深入地走進《寶昌雜錄》,走進民國時期的太仆寺旗,走進古老的寶昌。走進董玉書(1869生,1952卒)曾任“佐軍治民”,興和縣縣長治理寶昌和商都。據查董實際未當過寶昌縣令。1923年后寄居北京后又南下。董壬書為畫家書法家,寫《蒙園紀聞》《寶昌雜錄》《蕪城感舊錄》等書。還有詩詞散落民間和書畫中。其中有一首《次羽以詩見示,寫贈一首》曰,
“風義平生見性真,
沉吟詩思出清新。
師門感逝難忘學,
經訓傳家有替人。
好古不甘心溷濁,
談瀛尤擅筆通神。
茲新未必兼溫故,
淹貫如君獨角麟。”
《寶昌雜錄》以筆記隨感的形式記述了董玉書在塞北工作期間對張北,寶昌,商都等察哈爾太仆寺左右牧廠的見聞。客觀地成為民國時期僅有的幾本史料(還有一本是楊博的壩上察哈爾六縣考察記)。得一致愛如珍珠,不斷把之成酸儒。也算當一成研究寶昌的書生。
二,
寶昌的表述。董玉書在《寶昌雜錄》的《自序》中直接表述寶昌,“寶昌隸元興和路,距上都不遠。入秋見雪,轍跡所經,殘垣廢壘而已。古跡渺茫,徒深感嘆。”
據我手頭資和記憶所知。元《一統志》先隸興和路。后有寶昌路(寶昌鎮有文物寶昌路石碑一方)父親在寶昌鎮大事記中也有記述。“距上都不遠”距查寶昌入上都兩條路一條東北線從寶昌而東明而宋家營子而圪廳(中河)而駱駝山黑城子而上都。東線二百二十里。另一條是北線寶昌而后房子而頭支箭而胡魯斯臺而哈畢曰嘎而上都。西線二百八十里。“入秋見雪”元時楊允孚等人文字中都有記載,塞外壩上的氣候。后又明清時也有文字詩文述說。民國時的文字較少,日本時,在多倫資料中能有一爪半鱗的。殘垣廢壘,我就查不出來了,據董所處時,約1910年至1921年間。呂光明研查心董的年譜和《寶昌雜錄》成書年份,寶昌未經過戰亂,是什么造成的古跡渺茫就不得而知了。但寶昌有否元明清的古跡,都沒有記載。只董氏之“殘垣廢壘”“古跡渺茫”加上他的“徒深感嘆”。說這里還是有過古跡的,不然他會“徒深威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