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五月份,幾乎每天噩夢難眠,發自內心的恐懼毫無掩飾地擴散于現實之中。我以為我是神經質,可為何表現地那個稀松平常?以致周圍人完全察覺不到我的異常。難道我不是我的我?
就在某一天的晚自習,楊老師故作輕松道:“大家再加把勁,離高考僅有三個禮拜了!”然后,竟也引起同學們的一致回答:“怎么還有三個禮拜呀?”接著教室一片嬉笑與嘩然,有多少苦樂辛酸在其中。
原來大家都在硬撐死撐,我又何嘗要掩飾自己。讓他自然的來吧,讓他悄然的去吧,就這樣安靜的看著自己,漫步在這人生里。
我不喜歡決定命運的那兩天。不喜歡是發自內心的,而內心的恐懼則是外界于有形或無形時添加的。老班像個脫俗之人,站在至高點,侃侃而談高考的意義。說什么命運在此一決,也就是說如果高考成功了你將雞犬升天,一旦高考失敗了你將注定是一個失敗的人。聽到這話能不打幾個寒顫嗎?如此說來,高考后集體自殺也言之有理,失敗的人還有什么生活的價值,只是這真的正常嗎?
不僅如此,世事也常常造化弄人。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其目的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真的很難逾越: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可怕的是:有個叫尼爾的中產家庭的孩子,在七歲和十四歲的鏡頭下都很陽光。可自從尼爾考牛津大學失利后進入普通大學,精神就有了問題,從大學輟學之后他做了建筑工人,再后來流浪于英國各地,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居無定所。
由此看來,英國的孩子也未曾一帆風順,人生一次選擇的影響依然強烈,走錯第一步,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就一直錯下去,到最后無法挽回。當我確定高考決定一生時,我是真充滿恐懼,我擔心今后生活依舊邋遢被動,明天我會是尼爾嗎?恐懼總多于幻想。
但我知道人與人的差距并不是在高考那一瞬體現出來的,即使這一刻的選擇必定把彼此的差距拉得更大。要么你滿腔的憤懣,拿社會出氣,拿高考出氣,不明白為何高考弊端百出還頑強的指揮少年的方向,抱怨完了,差距也就出來了;或者你可以坦然面對這不可跨越的差距,努力向前奮進。前者不斷的逼得自己沒了退路,而后者卻還有幸福生活的可能。要知道眾人最大的追求莫過于幸福的生活著,而不僅僅是活著。
承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快節奏應該是高三的另一個特點,因為節奏快,反饋周期也應該很快,進而效果應該使人滿意。可恰好相反,因為節奏快結果波動大,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差距讓人難受。
有一種錯覺:快節奏就是充實吧!但充實的生活有何不可。當你有一天真正踏入忙活的中心,就會發現以前的規律完全不適合,才明白為何人們常嘆都市里快節奏讓人窒息。
都市里那群可憐的“蝸居動物”,為了趕上這個時代,為了躋身上流社會,就得從早到晚忙活著。在馬路上,每個人都如同行尸走肉般匆忙前進,臉上不帶任何表情,似乎把一切都視為敵人。生活成了符咒,每個人都害怕被看穿內心的脆弱。
而對于等同性質的高三,表里不一是家常便飯。上一刻怒,這一刻喜,下一刻哀,自己早已不屬于自己,一切只為了高考。適者生存,如果刻意放慢節奏,就意味著這一戰必將失敗,這種感覺讓人窒息。
或許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有的人似爆米花,壓力使他開出燦爛的爆米花;而有的人卻像沒有勁度系數的彈簧,壓力又使他有變形的危險。
但長者又言:“態度決定一切。”我明白這話的意思:一切未知的變數都在于態度,不在于高考的選擇亦不在于生活的節奏。一切豪華的凋零,一切高貴的地位都逃不過態度。而態度的根本基于一個人的資本。
書上說:“資本: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和手段,在人身上積淀的具有稀缺性,能夠投入生產中并能產生價值增值的知識,技能,經驗和健康等質量因素之和。”是不是越培訓越覺得資本在一天天減少,似乎教育一直在對資本做負功,高考失去了最初的意義。也不免會失去決定一切的根源--態度。
郎永淳在新書《愛,永純》中給了一個不錯的方法:對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身體平等,要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去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去對待,冷靜地迎接一切變數。
郎永淳確實做到了愛永純。1971年出生于蘇北農村,大學學醫,畢業后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于是選擇在北京廣播學院讀第二學位。學業一波三折,而生活更是到了使他崩潰的地步。2010年,妻子吳萍患乳腺癌。情緒的壓力我想郎永淳最是明白,但上帝是公平的,給了他一個最滿意的回答:2013年妻子全面康復。倘若郎永淳沒有資本亦沒有正確的態度,他的生活會好起來嗎?
這樣一想似乎也就找到了高考的意義所在,所有的恐懼和快節奏的不適都源于這根本的態度。而左右態度的根源在于期待接受教育的程度。我們總期待上名校,最直接的觀點是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難道上名校就一定會更好的生活嗎?我想未必。
有兩個美國經濟學家考察了近兩萬名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十年到二十年的收入情況,得出結論:很明顯名校畢業生比普通學校畢業生收入更高,也就是說他們有了生活幸福的基本保障。
這個研究的有意思之處在于它也考察了那些有本事上名校但最終去了普通大學的人,發現他們后來的收入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只要這個學生有很好的SAT成績,哪怕因為其他原因被名校拒絕了,他最終的收入還是跟去了名校的學生一樣好。
終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原來高考的結局不是想象的那樣。生死抉擇不是高考的本事,高考頂多是個篩選人的機器。它給了我們面對事情并解決事情最初的體驗。在機器面前又何來慌張。慌張的更應該是該怎么去面對這一世的生活。
生活畢竟不是高考,無始無終是它的特點。生活有時平淡如白開水,有時曲折似浪滔天。平淡時希望生活的節奏再快點,再刺激點;曲折時又渴望回歸久違的平淡。酸甜苦辣甜瓶沒有輪回的流轉著,誰又敢否定相對論不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呢!于患得患失中迷失自我,定是福薄的人。
黃永武說:“要使生活有意義必須重視使‘內心生活’甚于‘外在環境’。福薄的人,內心無法寧靜,不是疑惑,就是憂懼,即使有富麗的外在環境也不能享用。而有福的人,內心和諧,心中不起貪妄嗔癡的風雷波濤,處處是明山秀水,事事是人間奇福。”我想這就很好的闡明了生活的意義。生活還真是奇妙。
有一天,當高考如輕煙般被吹得無影無蹤時,可能會突然覺得自己輕松得不知所措,以至于清晨的一縷陽光透過玻璃打招呼時,雙眼被刺激得讓人不適應。我們像下了高速的車子,速度降到最低也就釋然了。然后我可以坦然的說:“這一年我參加高考了,這一世的生活也就有把握了。”
其實,高考也是一種生活吧。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