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城里待久了,不是好事,總是要出病來。正尋思說去哪里好,一個兄弟打來電話,說是要到凱里走走,去看看那里的苗寨。車到半路,卻不知道去哪兒好,好像凱里所謂有“名”的寨子我都是去過。到重安鎮,我們的車則下高速了,不去哪里,就去麻塘。
常在凱施公路奔走,麻塘對于我是記憶猶新,因為立在公路旁邊的寨門是何等的顯眼。然!實則沒有去過。
這是深秋的季節,沿路沒有什么生機。只有那土頭的苕葉還翠綠以外,辣椒地里的紅辣椒也稀稀拉拉,?腳的辣椒半紅半白。一棵梨樹果子結得發悶,個頭不如野蕃茄大,地底下落了一地。有的泛黃,而有的泛黑,很明顯那是吃不得的。不過,清香味則很濃,引來了野蜂嗡嗡地叫。
臨近村落,遠遠望著去,嗯!麻塘,不錯!一口水池低調地呈現在村口的前方,那些高高矮矮的木房環繞著半邊的山巒,次第散開。古樹很多,它們就鑲嵌在這木樓的里面或周圍。整個寨子沉淪在一片青煙之中,那是炊煙的杰作。
一處新建的建筑群屹立在村口左面,建筑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是一種氣將屋檐向上托舉。這組建筑群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飛動輕快的韻味。其樓亭的通透處有椅背靠欄,彰顯了苗侗建筑的“美人靠”風格。
小貓小狗滿巷子的轉悠嬉戲。那些狗見到生人也不叫喚,是司空見慣還是嚴重“失職”。不求它拿出“捍衛者”姿態,你叫兩聲也算是通知主人——有客人到了嘛。
一條通道由村口延伸至村中,彎彎曲曲的,有那么點曲徑通幽的感覺。一個老年婦女在她家的院子里攤著一大堆的植物根莖,也不知道是什么藥材。寨中的道路是水泥硬化的,十分平整。而升往斜山上路卻用小石塊拼就,這種路我們叫拼花路,有點古韻風格。說明村子里的人是下足功夫了的。我考察村落大多先從公共場所開始,比如鼓坪或蘆笙場地。麻塘是有蘆笙場地的,它被安排在村子的后面。蘆笙場有也是用石子拼成銅鼓的星花形狀。場地的一旁建有風雨長亭。長亭很美,“П”形狀,美人靠圍欄而建。蘆笙場的左邊是一屏翠綠的森林。據說村子里許多重大活動都是在這里舉行,比如祭祀、集會等等,幾十年一祭的“哈戎節”也就是這里舉行。這里算是麻塘人的精神家園吧。
原路折回,在一處低矮的街道旁,一個婦女在店鋪里忙碌著。走進鋪內,我們所看到的全是蠟染,那婦女正在點染著布料。她叫龍施春,是這個店的主人。她笑臉相迎,介紹著自己蠟染的手藝。完了還推薦我們購買她的作品。我們當然不是購物的,作為考察者,對于她這種推銷打心底是敬佩的。
在村子的拐角處,我看到了墳地,墳墓前立有石碑,墓志上罕然出現“吳”字,這讓我驚詫不已:難道這里也有吳姓?俗語道:一筆難寫幾個吳字。難道這革家寨也有吳姓?問其路人,人們才說不僅有,在這個寨子里還是大姓呢。嚯!找到家門了。除吳姓外,這里還有袁,廖,羅,張,王,劉等。正在竄寨,一個婦女走近我們,她滿臉堆笑,問我們要不要蠟染布匹。我說要呀。這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拉著我們去她家去。這是一棟三間木房,板壁染得通黃的,說明此戶人氣望著。這婦女也姓吳,名叫吳玉玲,三、四十多歲。在她家里擺著很多的蠟染布,有的還是濕淥淥,顯然是剛剛點蠟的,散發出股股植物味。一只黃色的小貓駐足在蠟染布的一角,萌萌的,喵喵地叫個不停。
革家婦女擅長蠟染,她們所穿之衣服,從頭到腳,幾乎都是蠟染布做成。一套婦女盛裝,包括紅纓珠帽、花冠帕、蠟花衣、貫首衣、圍裙、圍腰、褶裙、腰帶、裹腿、刺袖幫鞋等。全身衣飾,以蠟染特征最為突出。吳玉玲說,她從六歲就開始學點蠟花了。二十歲時,她已經是一把點蠟好手。看著她所點染的蠟染布料,其圖案精致、色彩鮮艷,很受人喜愛。她說現在蠟染布用途很廣,如提包、被面、手巾、窗簾、門簾、桌布、傘套、枕套、帳沿、凳椅墊布、沙發茶幾布等等,都有人使用。在麻塘村以蠟染為業的婦女不少,她們見到我們時,總是說幫幫她們找找銷路。在這里,你不得不佩服婦女們的銷售智慧,她們不想失去一次推銷的機會。
楊正英是麻塘革家寨的蠟染傳承人,她畫起蠟染來可謂是信手拈來,說畫什么就畫什么,而且都是革家的傳統圖案。并且楊老師還通過電商平臺把革家蠟染銷售到全國各地,讓更多了解了這門古老的藝術。
在村子的一個路口,有一?三層木樓,新修建的,裝修得很好。木樓的檔頭上掛著“農家樂”幾個字,說明這是一家做農家樂的。木樓的主人姓吳,他的愛人叫桂英。吳光國老師認識她。光國老師曾介紹她到施秉參加“旅游發展大會”會展。
主人讓我們去看他家的蠟染作坊。這是一間大大的房間,墻壁上掛著很多的蠟染布匹,以及一些蠟染布制成品。有衣物、裙褲、傘、腰帶等。在這些物件上還懸掛著一張“凱里市計劃生育三結合幫扶示范點培訓會”橫幅。這是他們才舉辦的蠟染技藝培訓會。參加的村民都是當地的革家婦女,還有從其它村來的苗族婦女。真正體現了計生工作與“發展農村經濟相結合,與幫助群眾勤勞致,富奔小康相結合,與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相結合”的發展理念。
其實早在今年的九月中旬,在凱里市旅游委員會、凱里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黔東南州革家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關心支持下,麻塘就建立了“革家‘踩親舞’傳習基地”。在龍場鎮麻塘革家寨正式成立。“踩親舞”起源于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是革家青年男女社交活動中一種獨特的舞蹈,革家年輕人的自由婚姻是通過踩親對山歌的方式增進感情最后締結良緣的。革家踩親舞以簡潔明快的蘆笙節拍為背景,配以粗獷的舞姿,這種舞蹈熱情奔放,舞態夸張,極富表現力,反映了革家人豪爽奔放的性格。而舉辦傳習基地,是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實現旅游“井噴式”增長的重要基礎,是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舉措。麻塘寨自列為特色民族風情旅游點以來,曾接待過無數中外游客。他們熱情好客的性格和富于藝術創作的天性,給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中外友人在離開麻塘多年后仍時時惦念著麻塘。
麻塘,一個典型的革家寨,那是一道神秘的風景線,是一生中你不得不要去的地方。
施秉縣苗學研究會 紫夏(吳安明)
二0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于偏橋古鎮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