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在苗族地區,節日是很多的,比如蘆笙節、祈雨節、偷瓜節,以及還有鬼節之類的。但就是沒聽說過“清井節”。
壽旭先生是個攝影愛好者,對民俗方面的東西他也喜愛。他說,翁梁的“清井節”到了,要我去看看。于是,懷著一顆好奇的心,邀約著臺江縣的張少華先生,我們去了施秉縣雙井鎮的翁梁村。清井節是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舉辦。
我們去的時候,時間比較晚了,我們以為村里人已經清里好了。誰知,村民們才開始出發。翁梁有三口井,分別名為柏樹井、老井和懷花井。翁梁苗語寫作“EbLiaox”,意譯為出水的地方。或許可能是有那么多水井,苗族人才這樣叫的名。
清理水井的人有兩百多人,據說是每戶出一人前去。這其中還有老人、婦女和小孩。所謂清水井,這里的人可用足了工具,洋鏟、鋤頭、撮箕、木桶,甚至連什么抽水機也派上了大用場。清井的人分為三拔,根據水井大小,泉水流量來定的。最多一處是懷花井。那井分為井水池、洗菜池、洗衣池、牲畜飲水池。經過一年的沉甸,井底殘存了很多的泥漿、樹葉等等。他們用抽水機把水抽干之后,離即下池掘泥。大堆的泥漿由人工用撮箕或人力車?出。并棄到很遠的河道去。
泉水井里有魚,烏黑壓的一大片,都是些常見的魚兒。當地人說,從古老古代,這些魚就在這里面的,一直也沒看到長大。井池抽水時,魚鉆進洞里去了。這些魚任何人是不能捉的。他們說這是些神魚,有了它們的存在,泉水才不會干涸。一位姓肖的人說,他們的先輩是從明代“湖廣填貴州”的時候就到此定居的,至今已六百多年了,從來沒聽說這井干過。
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們山里的人總把水井叫一眼井。是不是鄉野人把井視為眼睛嗎?或許是潔凈之地,只有保持如眼那樣清澈如鏡才能飲用?在當代,城里已沒有井了,唯有鄉村,她還坦然鑲嵌在村前村尾。當你彎下頭去吮吸井水,你發覺天就在井里面。是水井,讓鄉村充滿著鮮活與生機。
井就是人生,人生也比著井,當那個叫“背景離鄉”的詞沉默于腦海時,也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時候。井是家的象征,游子出行,總忘不了那眼井,井成了故鄉的代名詞。井是母親,因井充滿母性慈愛,她會竭盡乳汁哺養村人直至干涸乃會袒露著胸脯。也許是這樣,翁梁人才把水井當作圣地加以崇拜。于是,他們要為這圣地清洗,讓其永哺村人。
在離井不到三百米的地方,有一片樹林,那里有古樹。楓木樹長得大大的,高達二三十丈。上有白鶴筑巢,白鶴啄來的小魚小蝦,時常從樹上墜落下來,蜂子蚊蟲讓這些食物浪費不了。此外還有皂角樹、硬?樹、櫸木等等。樹下是一塊坪地,水泥硬化。一群人正在燒水、煮飯。這些人是為祭祀祈雨作準備的。一頭大白豬增躺著身,因為天氣太熱,它喘著哈氣,沒精打彩。這里有一個小廟,石塊砌成的,上有覆頂蓋著,里面放置石頭神像。他們說是“通天神廟”。通天神其實就是土地神。在民間,不論寨大寨小,村頭都立土地廟。民以食為天,土中生萬物,因而民間一直把土地神視為大神。在這里,無論你是苗族還是漢族,自古就有土地神崇拜的習俗。《左傳》通俗篇有語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里之主,謂之上公。”土地廟雖小,甚至簡陋,還經常風吹日曬,但這老神也會盡責,鎮守村落或庭園,很受人們敬重。
肖師傅是個法師,學過道學,會敬點鬼神,今天他的任務就是扮演法師,請土地神通天達地,祈求雨露,祈禱平安。
殺豬的案桌擺好以后,燒了幾柱香一帖紙,幾個年輕人將豬扭送案桌,肖師傅默念巫語,抽出長刀,插進豬喉,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鮮血濺潑一地,人們齊呼,好兆頭!于是人們七手八腳,拉著死豬,趁著滾燙的水,拔去了豬毛。豬頭砍下之后,通天廟前的香紙又燃了起來,正式祭神開始。
只見肖師傅穿上道袍子,戴上道帽。拿著一碗清水,又化了錢紙于碗中,用點燃的香,不斷地畫著符,又念上了:“此間土地,神之最靈,通天達地,出入幽冥,為吾朝關,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書上清……”。之后就聽不清是什么東西了。他們說,這就是祈雨。因水井清洗干凈,水得靠天上賜予,這就得祭天神,天神要由土地神去告之,他才知道要下雨。這些就是清潔明凈的雨了,田園才有雨露,人畜得以飲食,大地得以甘汁。
當天是晴空萬里的,藍天的森林連接著。當祈雨法事做完后,天突轉陰,風吹草動,剎那間從天上飄起細雨來。人們歡呼雀躍起來。來雨了!來雨了!
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從不相信求雨會真的下雨,我只相信民間的求雨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美好向往而已,無可厚非。可這樣的“好事”卻讓我遇上了。這讓我感到十分的神奇。后來我查了當天的天的天氣預報,也根本沒有下雨預報。這樣的巧合著實讓我驚嘆不已。這真是:“山前居民種禾黍,歲歲求晴復求雨。神靈不靈誰得知,老巫分明作神語。往來行人多再拜,爐中無香畏神怪。唱歌打鼓燒紙錢,蒼鵝白羊朝暮賽。”
據說當地祈雨的習俗已進行了六百多年了。
一切法事做好,清理水井的人陸續趕到,他們要為有這樣一場喜雨而高興。他們要暢達痛飲,歡慶這場喜雨的到來。夕陽西下,我們回到了偏城。
施秉縣苗學會 紫夏(吳安明)
二0一七年八月七日于偏橋
下一篇:水上森林公園印象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高塘卯節:原始“共產”的遺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