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影视,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一国产精品,波多野结依一区

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情感文章 > 經典文章

經典文章

外婆的錦衣

分類: 經典文章 短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4-08

閱讀 :669

外婆過世的時候,人們將她生前所穿的服裝都要拿來火化。古老的習俗認為,只有火化了逝者心愛之物,她到了先祖之地才拿出來穿上,人們也才看得起她。否則她的靈魂會時常的跑回來,要她那心愛之物。當人們拿出衣物出來燒時,母親親臨了現場。當一件錦衣就要拿來火化時,母親制止了。這是一件全蠶絲做的錦衣,苗話叫“歐嗄根喜”,紅色的基調,那上面繡有鳳凰和喜鵲,那些如荷花的小朵兒羽羽如生。在暗與明的花朵之間,總能現出那一紐一紐的龍紋。母親說,這件還是留下來吧,算是母親送給她的紀念物。

苗族人認為,去逝的人必須要留下一點東西給活著的人,因為那是他們生前的心愛之物。這種物品代表著上代人的最高手藝。苗族人有“噶江?巴”的說法,所謂“噶江?巴”就是先代人的工匠技藝,他們所說的得不得到上代人的技藝傳承,那就看下代人的技藝悟性有沒有了。母親或許得到了這種真傳,或許可能還有超過外婆的技藝,因為外婆在的時候,時常“訓斥”我母親的妹妹們:“你們都傻,只有阿娜聰明,只有她能巧繡和織錦”——阿娜就是我母親。我想也是,因為我兒時的記憶里,在我家的屋檐之下,母親的周邊里,時常聚集很多挑花繡朵的人,八十多歲了,還疊?兩副眼鏡繡花,我姑娘的繡花長裙是她完成的。

我不知道為什么母親會要留下這件衣服,我想那可能是為了母親的懷念吧。

又在好多年之后,母親才把原委說了出來。母親說,那件衣服是1956年7月24日,外婆穿著那件衣服去鎮遠參加跳蘆笙舞來,回來之后,無論走到哪里她都是從來放到柜子底下,只有到六月六曬衣日,她拿出來曬過之后,又重新折疊回柜子底下擱好,因而很有的紀念意義。外婆去鎮遠跳蘆笙舞,確有其事,因那時建州,各地都選有參加活動的人,她入選了。

外婆是“丟梭”的人,“丟梭”也就是施秉縣楊柳塘鎮。就在清朝滅亡的那一年,她出生于丟梭的平磨寨。十六歲時,她嫁給了我的外公。還在母親很小的時候,國民黨抓兵,外公不得不跑臺江的革夷躲藏。清朝末期的咸同苗族大起義,革夷是大本營之一,就是起義失敗,官家也不敢驀然前去,因而那是藏匿“抓兵”的好地方。外婆沒有辦法,她帶著我母親的三姊妹到雙井鎮的把琴村,借宿在一個地主家的樓閣里。而外婆則到雙井鎮上給地主家織錦、刺繡和制衣,她是靠這手藝養活了母親姐妹三的。地主不知姓什么,反正是富人,因為外婆手藝很好,所以地主家對外婆也格外的照顧。外婆給他家織錦時,留下很多的線頭和布頭,主人送給了外婆,并對她說,你就把這些東西留下來,給自己也制作錦衣吧。外婆很感動,她東拼西揍,又勤勤懇懇,在完成地主家的織布任務的同時,經過五六年努力,她也做好了一件屬于自己的錦衣。因為身份地位低下,她做的衣服色道要暗一點,而她給富人家姑娘做的衣服則鮮艷一些。不要說那個朝代,就是現在這個朝代,能有一件屬于自己的手工的刺繡衣服,那是何等的榮幸。

雙井平寨村位于清水江畔畔,有河堤,開埠于明代,是清水江一帶重要的物貿碼頭。因為人多,就在這臨江河堤設有的場,一時商鋪、館舍、驛亭林立,是紅及一時的商貿中心。民國三十六年某一場,這里的人們照常進行買賣的生意,地主家的姑娘帶著外婆也去趕集,她們是要去購買藍靛和舊州色(又稱假旺介,即一種紫色染料),用來染布用的。突然聽到馬蹄子的聲音,緊接著有人叫喚:“嘎蘭縣達也!”當看到荷槍實彈的人走到了街頭之后,人們紛紛落荒而逃。“嘎蘭縣”就是縣長。據外婆說,嘎蘭縣是帶人來剪衣服的。凡穿著苗族的花衣的人,如果被逮住,就會被剪成七八塊,還要用黃油抹在上面。男人還被強制剪頭發。外婆們逃出來了,回到雙井小鎮里時,她們還顫抖著說不出話來。

我不知道這是件什么事件,后來我從有關書上得知,那是國民黨時期的“新生活運動”。那運動發端于1934年2月,蔣介石在南昌成立所謂“新生活運動促進會”,自任會長。由于忙于戰爭,這運動斷斷續續進行。民國36年(1946年)全國又開始了。這不僅是在漢族地區,民族地區同樣進行。時任施秉縣縣長的廖思楨,為了響應號召,他不得不帶一伙人到平寨給“邊胞改裝”。當時鎮遠專員公署發布的公告:“本署為徹底改良邊胞服裝,以資簡樸,符合新生活之要求起見,特遵照省頒布倡導民間善良習俗實放辦法一種。除呈報并分行外,合亟檢發一份,令仰該縣局遵照切實實行具報,事實創舉,應妥慎辦理等因,附檢發改良邊胞服裝實施辦法一份。”該實施辦法共十八條,其中有“邊胞男女改良服裝規定,年滿四十五歲以下者,限一待改裝。”“禁止販賣紫色顏料及有關苗胞所需之花線、首飾等類。”對不改裝者“不準參加趕場及進入馬郎坪(即游方場,苗族青年談戀愛的地方)”,“不準參加蘆笙等娛樂會”,“不準富家子弟及優秀分子、公教人員與不改裝者結婚”等等。這個“新生活運動”要將苗族人穿著了幾千年的服裝改為漢裝,這實在很荒唐的事,違背了民族的意愿,也失去了民心。記得咸同苗族起義失敗之后,蘇元春也曾這一帶搞過“改裝”運動,那是封建時代,而我們的這位蔣總統也這樣做實在令人費解。

據說那次縣長的平寨之行,也改了不少的人,有人被強制穿上了旗袍,婦女的頭也剪短了。廖思楨在回縣城之時,還給這些改裝的人照了相。外婆所服務的地主家也在被改之列,為不被發現有苗裝,他們將苗族服裝藏匿起來,拿到很遠的親戚家放了。外婆的家在楊柳塘,,她只好把那件衣服謹慎的放到巫夷的家里,一直到解放初。楊柳塘解放,她帶著子女回家鄉楊柳塘分田地時也帶了回來。

一九五六年,為了建州慶祝活動,各地紛紛組織民族文化隊伍參加,當時施秉的蘆笙隊以楊柳塘為主,他們組織了兩支隊伍參加。外婆是個歌師,同時也是個蘆笙手,她被列入參加活動的對象,還說要穿苗族錦衣吹蘆笙。當聽說要穿錦衣,她猶豫了,她去給農會主席說,她不參加了。農會主席問她緣由,吱吱咕咕半天才把真話說出來,她怕穿著那錦衣去鎮遠,怕被“嘎蘭縣”剪。農會主席笑笑說:現在是新社會了,土地都給了,還怕穿衣?各民族大團結了。還說建州是我們苗族自己的事,也就是我們自己當家作主,哪個還剪衣服?國民黨才這樣,共產黨不同。幾經說服,外婆終于穿著她自己的錦衣參加了活動,還拍有相片拿了回來。

建州已六十年了,外婆已不在人間,我這里只想介紹給人們的是,如果不是黨的領導,我們少數族連自己的衣服也不允許穿。試想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大家都穿同樣一種服裝,那會是什么樣的境況?憲法寫上“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的字句,雖然短短幾個字,確表達了民族平等的心聲。

外婆走了,外婆的錦衣還在,錦衣就放在我母親的衣柜底里。

貴州省施秉縣苗學研究會 吳安明(筆名/紫夏)

二0一六年七月五日于偏橋古鎮

下一篇:滾水: 凝固在“詩意”里村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納蘭詞新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水县| 西藏| 济阳县| 汉阴县| 富源县| 若尔盖县| 尉氏县| 蛟河市| 宝鸡市| 恩施市| 民丰县| 合川市| 巴彦淖尔市| 宁夏| 手游| 兴国县| 隆回县| 兴安县| 井陉县| 横峰县| 卢氏县| 衡南县| 来安县| 建宁县| 嘉定区| 航空| 仲巴县| 四会市| 即墨市| 正定县| 陇西县| 永城市| 北安市| 扎囊县| 平和县| 万源市| 锡林郭勒盟| 巴里| 丽江市| 满城县|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