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一
奶奶領我到老家小學校長面前,她問了東西讓我指了指算是入學考試。接下來就從家里搬上高方凳,拿上沒有邊框的缺角石板,買上幾只石筆,成為每日上“書房”的學生了。
學校在村的東南方,東邊是河崖,南邊是莊稼地,學校的四周只有一面墻,北面被校舍隔斷,西面的墻上有一開口處算是學校的大門,其實也沒有門。還好,我沒有遇上各年級混搭在一起上課的情況。
教室里沒有課桌,只有學生從家里搬來各種式樣的高方凳。東西兩塊黑板不太黑又因墻皮脫落而殘缺不全。
一日上午語文課后我聽說下節課是畫畫,高興著叫唱:再一班畫畫,再一班畫畫,再一班畫畫,那個投入以至于教畫畫的老師來了全班的同學都不吵了我還在叫唱。
這個小時候的大事件不僅我記憶猶新,就連現在的老同學玩笑時,第一句叫唱還是:再一班畫畫,再一班畫畫。
二
河崖是早年間人工修筑的,一層沙壩一層黃土。上面可以行走而壩體則變得如搓板一樣。
奶奶與鄰居在河邊洗衣閑聊。衣服浸濕后擺在青石上,再抹上一種叫“甘子泥”的“肥皂”,它不起沫淺灰色卻很環保也能把衣服洗得很干凈。當然,那年代天藍水清地凈人更純也無需強力去污劑。
我在來回爬河崖玩,一抬頭猛然看見了在遠處的玩伴小蓮,就后退著傻叫起來:蓮蓮,蓮蓮。一失足,一會兒,就滾下河崖躺在河邊嚇了奶奶一大跳,還好,無大礙。而裸在外面的皮膚卻被搓了一遍。
三
農村學校的暑假很短。蟬聲正旺正濃之時就開學了。但不知為何,我們的午睡要在學校里完成。記得當時抱件蓑衣鋪在教室里午睡,但多是睡不著的。老師一走,同學們就鬧起來。有時我抱來一個生產隊里分的大脆瓜與伙伴分著吃。那脆瓜特別大,差不多碗口粗二尺長,皮脆汁甜,若把瓜瓤摳出來,拿刀切成薄片或絲再加點香油咸鹽酸醋醬油大蒜就是降溫解暑又解饞的可口菜。但自回城以后至今再也沒有見過如此大的脆瓜,更別說吃一口了。
四
最早與金錢有親密接觸的事發生在在老家的日子。
那是在冬天,可能是總看見奶奶從這個柜子里拿錢的緣故。我便試著也拿了一次,而且一次得手。
西屋大炕的對面有一個柜子,不是現在柜子的摸樣。首先它有四條腿,面子上放些暖壺罐子油燈小盒之類的雜物。面子下有一個大的封閉空間可以裝很多東西,前面有一塊可以活動的木板算是個門,木板的一頭可以插進邊框的槽里,一枚釘子穿一木條別住木板的另一頭就算是鎖上了。里面多是用不著的東西,但奶奶的全部家當也在里面放著。我很自然地從里面找出一張大團結,沒有買什么也沒去合作社,就是拿著玩拿著顯擺。不知是誰看見了并告知了奶奶,一張大團結在一個不知事的孩子手里可是大事件。記得奶奶叫過我來小聲哄我,我就拿出來了,當時不知道此事有多嚴重,還好沒有丟。
奶奶沒有責怪我,爺爺說,胡大殃,這孩子,作天業。
五
我把計劃經濟稱為“秩序經濟”,而把市場經濟稱為“經濟動亂”。
在秩序經濟年代,有城鄉差別。盡管這個差別很可笑但的確讓農民很羨慕,因此,奶奶因有一窩子在城里當工人的后輩而在老家生活的蠻好。
某夏天的一個上午,急匆匆來我家一位女人,她是老家前街一戶的閨女,方臉長辮齒白唇紅鼻巧眉輕腮潤眼杏煞是好看。她與奶奶小聲回答,意思是問一問家里有沒有現成的肉先借塊用一下。因為,她聲音更小了,來她家與她相親的青年中午要在她家吃飯,因此就直接過來了。但那天奶奶家恰巧沒有肉,沒有借成。
我現在還記得她著急又無奈又好看的樣子,又總是惋惜地想:奶奶為何當天沒有準備下一塊肉呢?
相關專題:大事 小時 自傳 博客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