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這幾天,連綿的秋雨加速了樹葉的凋零。那深紅淺黃的枯葉,有的被風吹向了異地,有的隨細雨飄落到地面或是水波之中,一眼望去,那往日茂密的樹林,如今只剩下禿禿枝椏,透過濕濕樹干,那些曾經被林蔭遮蔽的景象,現又展露在人們眼前,不再遮遮掩掩了。由此說來,秋天,不僅是看落葉的季節,也是重新認識周邊的時光。
而且,在晚秋的雨天里,也不妨斜斜打著傘,去林中幽徑獨自漫步,那會是不錯的選擇。這時節,跟夏日不同,秋風秋雨中的草坡林地,早已人影寥落,不僅遠離了塵囂,也脫凈了煩擾,唯有雀鳥啼鳴在枝頭,獨見樹葉在風中飄搖……每當此時,我常會聚神凝視那些正在飄落的樹葉,很想看到枯葉在離別枝椏、開始墜落大地時的那些瞬間。雖說這般情景是不能常見的。我曾讀過這樣的文章,說是在飄舞的落葉中也能聽到秋聲。不知道這秋聲是怎樣的?但在我的印象里,秋風,可以嘩嘩吹響一樹葉子;枯葉,也會在被踩時發出簌簌聲響,然而,要說在空中飛舞的落葉也會有聲音,這確實很新奇。這落葉秋聲來自于哪里呢?我總覺得,秋聲,應當同秋風秋雨連在一起,就像歐陽修描寫的那樣;“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雖說這樣的秋聲讓人聽來未免太過蕭殺。
不過靜心想想,也不必太糾結于落葉是否有秋聲。其實,大自然就像人類世界一樣,也有無數奧秘尚未被揭開。日本隨筆家寺田寅彥就是這樣描寫秋天落葉的,只是他關注的是銀杏樹的落葉方式。那是在深秋午后,他正望著村口滿枝黃葉的銀杏樹,突然間,那數以百計的葉子好像感應到神靈似的,在同一瞬間紛紛脫離枝頭墜落到地面。正當他驚訝于眼前景象時,在離這棵大樹不遠處,另一棵銀杏樹也以同樣方式飄起了黃葉雨,“……這遙相呼應的紛紛落葉好似撲面而來的金色葉雨。奇怪的是,那時竟無一絲微風,因而這些金黃落葉的流向幾乎全是垂直穿過樹枝紛紛墜落到樹下。這種情景仿佛有什么幽靈在搖撼樹木,不禁讓人毛骨悚然起來。”
無獨有偶,今年深秋,我在杭州三臺云水景區漫步時,也遇見了相似的落葉景象。那天午后,陰云凝重,秋雨霏霏,這處平時就游人稀少的僻靜地,在雨天里,就更顯靜寂。一切都是冷冷清清的,萬物都是濕濕漉漉的,清澈的里西湖倒映著迷蒙山影,寧靜的湖面上悠游著伶仃野鴨…… 我沿著落葉小徑獨自走在樹林里,四周不時有枯葉從樹上零星地飄落下來。觀望中,我注意到有一片深紅楓葉正在慢慢脫離枝頭,只見它稍稍停頓后,接著就帶著極其輕微的聲響,翻滾著斜斜飛到了我的身邊。這是我初次聽到落葉的聲音。正在好奇中,驟然,又一陣秋風從湖上冷冷吹來,霎時,只見無數斑斕的樹葉隨風飛揚了起來……這些紛飛的葉子,形狀各異,除了紅楓、銀杏、梧桐之外,還有些說不出名來的樹葉也飛舞在其中。在這些葉子的飄落過程中,我再次捕捉到落葉發出的輕微聲響。很難形容這些落葉聲,簌簌的像是翻書聲,淅瀝的又如細雨聲,還有那種細弱的??聲,聽起來好像是螃蟹在悄悄吐沫的聲音……但細細地比較起來,感覺都有點似是而非的樣子。這些聲音,也許就是我讀過的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落葉秋聲吧?
我想,如果這些樹葉間相互碰擦而發出的聲音,也能被當作落葉秋聲的話,那么,張耒的“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就是一種擬人化的想象;蔣捷的“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自是一種悵然的感慨;而葉紹翁的“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該是一種漂泊異鄉的離愁了,再讀讀元好問的“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以及張炎的“只有一枝楓葉,不知秋聲多少”那更是道盡了落葉聲里的陣陣寒意;至于李義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那樣的意境早就是人們熟知的經典了。自然,也會聯想到歐陽修形象比喻秋聲的佳句,“其觸于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然而,畢竟萬木凋零、落葉蕭蕭的晚秋景象,是很容易讓人感時傷逝、心生悲秋之情的。所以,自古以來,悲秋,也成了中外文人寫秋詩文中的不變主題。那么,我這篇《也談秋》的隨筆,是否也應該以‘悲秋’為主題?就像馬拉美的散文《秋》那樣,寫盡了對人生之秋的哀傷之情;或是像佛羅斯特在《十一月的訪客》中那般地感嘆“樹葉枯黃凋謝,寒空陰沉蕭瑟,秋雨綿綿無盡的日子是一年中最憂郁凄涼的季節。”我覺得,作家在寫這些文字時,他們的心情應該是憂郁傷感的,這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相比之下,有些激情豪放地贊頌秋天的詩文就不免顯得矯情了。比如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首《秋詞》的意境雖然很美,但詩人表達的樂觀心情,我總覺得有點失真。尤其是那句“我言秋日勝春朝”實在是太夸張了些。事實上,一年四季有著春華夏茂、秋凋冬寒的不同,同樣,每個人的心情也會有春夏秋冬之別。在不同季節的日子里,人的心情往往會受到季節的影響。如果非要把“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秋景說得比“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那樣的畫面還要綺麗秀美,這確實也顯得太過勉強了。
所以,同樣是描寫秋天的詩文,我倒是更喜歡像“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或是“丹楓萬葉碧云邊,黃花千點幽巖下”那樣有著自然之美的詩句。我欣賞這種將萬般情懷最終回歸到恬淡平和之中的心態。就像我喜歡的喬治。吉辛在《四季隨筆》中所寫的那樣:“昨天我路過了一片幽靜的種植園,那里有無數的落葉松、山毛櫸、榿木和七葉樹……在晚秋的日子里,這些樹木,無論是飄落在地面的枯葉,還是依然掛在枝頭的樹葉,它們都是那樣平靜地閃耀著醒目的光彩。在金色陽光下是這樣,在蒙蒙細雨里是這樣,在蕭蕭寒風中也是這樣……望著這些即將消逝的葉子,我突然想到;感謝上蒼吧。如果我也能像落葉那樣帶著本色平安地走過人生旅程的大部分,這難道還不夠幸福嗎?”
是的,在人生歷程中,經過了春的憧憬,夏的激情之后,秋的意境畢竟更接近于曾經滄桑的淡泊。較之于少年時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幼稚,青年時期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激揚,步入人生之秋以后,諸般情懷均由璀璨歸于平淡。面對人生的種種磨難,不會再怨天尤人;寬容的胸懷、和藹的笑容使其更富有人情味,也更具神韻,更有魅力……
因而,在直面人生之秋時,不必再戚戚悲秋,也不用再矯情頌秋,一切都順其自然,平平淡淡地生活。就如喬治。吉辛所說的那樣:“今夜將風狂雨驟,雨點會不停敲打我的窗戶,但我不會憂慮,我會坦然安眠,等到明日醒來時,我看到的將會是寒冬清朗的天空了。”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