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日前,四川省紀委監察廳下發通知,要求從7月15日起,全省紀檢監察機關統一撤銷廉政賬戶,余額移交同級財政,上交國庫,要求黨員干部當面拒收禮金。貴州省紀委監察廳發布公告,決定自8月2日起撤銷廉政賬戶,要求黨員當面拒收禮金,否則以違紀處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曾有17個省份設過廉政賬戶,目前至少有6個省份撤銷。
“廉政賬戶”,顧名思義,就是將涉嫌違紀違規等不廉潔的現金和有價證券收入,交到紀檢監察機關指定的賬戶。廉政賬戶最早源于浙江省寧波市。2000年初,在原市委書記許運鴻等多名主要官員因腐敗被查處后,寧波市在全國首開了"581"(取中文發音"我不要"之意)黨員干部廉潔自律專用賬戶,旨在讓黨員領導干部通過上交其收受的"無法退回"或"不便退回"的現金、有價證券,促進自身廉潔自律,"挽救瀕臨犯罪邊緣的黨員干部"。
“廉政賬戶”的設立,曾一度被認為是地方反腐中一個不錯的創意。從客觀上說,廉政賬戶曾經有過一定積極作用。在制度的設計者看來,廉政賬戶解決了由于社會不良風氣而導致的官員被動受賄問題,更有專家從人性弱點的角度進行論證,將廉政賬戶的設立稱為一項人性化的設計,而各地廉政賬戶一經設立即進賬頗豐的事實似乎又在佐證,這樣一個反腐創意的確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但是廉政賬戶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也不斷暴露顯現。廉政賬戶設立的初衷是為了保護被動收禮的老實人,但是與此同時也讓少數不老實的人滋生了僥幸心理,有的干部在收受禮金后,只將少數部分存入廉政賬戶,使出“障眼法”,在組織面前標榜自己清白;個別干部在得知受賄行為即將“東窗事發”后,就采取將禮金存入廉政賬戶的方式應對……這些情況不僅給執法帶來了困擾,同時讓貪腐干部有了挑戰黨紀國法的“擋箭牌”,讓違紀干部有了最后的“遮羞布”。
所以,廉政賬戶制度是一種理想化的產物,對保護干部上不僅沒有“力挽狂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對行賄受賄“推波助瀾”。
回頭來看,這賬戶確實在腐敗和廉潔之間進行了折中。在過去那些年,部分省份規定領導干部在公務活動中接受的禮金,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匯存廉政賬戶,這樣在“東窗事發”的時候,就可以憑此減輕或免于處罰。如果從理想主義的角度來要求,這當然是對腐敗行徑的一種讓步,也給部分貪官提供了騰挪的空間,所以自設立以來一直眾說紛紜,爭議不休。
雖然廉政賬戶多年來在各地開花,但中紀委至今都尚未制定針對廉政賬戶制度的相關文件。換句話說,它是各地自創的反腐措施,給了許多回旋的余地,也造成了種種制度漏洞。發現問題后,中紀委也曾內部發通知叫停,甘肅還經歷了“兩設兩撤”的曲折過程,到現在可說是厘清了利弊關系。這次6個省份撤銷了廉政帳戶是開了個好頭,其他省份也應該跨步跟進。
反腐敗是長期的任務,走出的任何一步都是艱難而又來之不易的,夯實勝利成果有時比乘勝追擊更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針對腐敗易發、多發、高發的態勢,只有按照黨紀黨規規定,堅持“零容忍”,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將腐敗人員悉數緝拿,將貪腐所得悉數收歸財政,不斷完善黨風廉建制度,堵塞各種腐敗漏洞,不斷加強黨員黨性修養,腐敗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必將消亡。
中國的反腐必將走向常規化和制度化,廉政賬戶的相繼被撤不過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見證。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