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文/魏巍
去朋友家做客,偶然看到朋友窗臺幾盆顏色各異的菊花妖嬈地綻放。吸允著菊花的芬芳,想起在書城讀書,偶然翻閱到陶淵明筆下的采菊東籬。眾芳搖落,萬木凋零,而菊花卻在蕭然的季風里迎霜開放,給荒蕪清冷的大自然增添無盡的情趣與超逸……
歷代文人喜好詠菊,寫出數不勝數的菊花詩賦。而最能刻畫菊花神髓,莫過于歸耕田園的陶淵明。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可謂婦孺皆知,千古傳唱。
依稀記得曾讀過一篇南朝宋人檀道鸞《續晉陽秋》中記載,陶淵明與菊花的一則故事:有一年重陽節,他在東籬下賞菊,撫琴吟唱,忽而酒興大發卻沒有備酒過節,只好漫步菊叢,采摘了一大束菊花,坐在屋旁籬畔惆悵。猛然抬頭見一白衣使者載酒而來。一問才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差使,王弘久欲結識這位名士,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陶淵明大喜,立即開壇于花叢中暢飲,酒酣而詩興起,吟起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
詩人淡泊孤高、卓然離俗的情操與菊花相通,那種悠然自得、潔身自好的心性讓人追慕。《紅樓夢》中詠菊詩會上十二首菊花詩與陶淵明相關的就有五首。薛寶釵的《畫菊》“莫認東籬閑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陽”,探春的《簪菊》“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以及林黛玉的《詠菊》、《問菊》和《菊夢》。而黛玉就是憑這三首詩奪魁。曹雪芹塑造一個纖細敏感、清高傲世、才華過人且處風雨飄搖之境的林黛玉,借她對命運的感嘆,對陶淵明的傾慕,來表達他對現實生活的厭倦,無處安身的凄然。也學陶潛,不為官、不出仕,隱居南山,散漫林泉,做著無法實現的桃源夢。在菊花圍繞的柴門里,陶公用過人的才華,獨創了田園詩句,打破了玄言詩的統治。用其新穎別致的思想內涵與獨特高潔的藝術風格,給詩壇帶來清新的氣息,升華至另一種高度。“孤標傲世皆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這些詩句寫出菊花完美的性格,也寫出世人對陶淵明的評價與仰慕。
陶淵明用人生的眼光調合著各種學術色彩,呈現出或儒、或道、或僧的思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南山超塵離俗的世外生活,令陶淵明希心向往、駐足徘徊。常獨隱山間,修煉絕粒避谷之功,過著“晨采山藥,夕閑素琴”的世外生活。陶淵明常泛舟煙波,夜宿水濱,樂飲川澗。看靜月澄澈高遠,聽秋風蕭瑟長逝。每撫杯感嘆:日往月流,物久人淡,我輩當好自修養!然而陶敬遠剛過而立之年,便奄然辭世,魂歸蒿里,修煉仙丹,長生不死的方術讓陶淵明感到是一種欺騙。陰陽造化無私,萬物與人無不有生與死。求仙也罷,參道也好,只要可以讓自己的心釋然,不計較得失結果,又何須在乎永不永恒?人,只要看透了生與死,一切便淡然了。
歸去來兮的陶淵明亦是經過痛苦的徘徊,幾番仕隱,終究看透了“真風告逝”的塵世,消解了內心的矛盾,徹底地歸隱了。世間的男女,不是每個人生來就能悟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參禪入道的醒悟飽含了許多痛苦的心路歷程。看慣了秋月春花,染盡世情風霜,至美的風景也只是一種存在。天地茵蘊,萬物化醇,只是造物者的神奇。
文人墨客的情懷多半是悲秋傷春、憂郁低沉。在風雨飄搖的人世間,心靈需要安然的依托,需要詩意的棲居,需要寧靜的皈依。或尋志趣相投的友人交流思想、品茶悟道、切磋琴藝。有如管鮑之交,有如子期與伯牙的高山流水。然而知音可遇不可求,那些不屑權貴而孤高出塵的隱士,他們放棄了對朋友、情人、明君的追尋。或寄情于山水風月、或夢斷于桃源柴舍。有如梅妻鶴子的林和靖,有如酒劍平生的李太白,亦有采菊東籬的陶淵明。菊花的飄逸脫塵與陶潛安貧樂道、孤標傲世的完美品性疊合在一起,就像一幅恬靜淡遠的水墨畫,凝聚了他隱逸人生的靈性與神韻。菊花是知音,是他紅塵中的歸宿。
當故事成為背影的時候,又有幾人不會久久地悵然?閱世愈久,創痕彌深,有如寺院中那株千年梧桐,斑駁的印記有著久經歲月的刻痕。總將薪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當時間悄然滑過,重覓舊時蹤影,那一路錯過的風景,又怎么能再度拾揀?看盡了人世興衰浮沉,悲歡榮辱,那一聲沉重的嘆息,又豈止是光陰虛度,華發早生的凄涼?山川草木情,天地萬物的心。那清醒后的平淡,才是他一生的去處!
倒過來的日子,又回到了從前。如一本線裝書,在夜燈下又被風翻讀到第一頁。古老的愛情沉積在心里,千年又千年。那些執手相看的身影,不問滄桑的諾言,感動讀者,感動我。飲一口茉莉清茶,從此歲月靜好,冷暖自知。
陶淵明從生命的源點思考了各種思想,但始終沒有被任何一種學說所俘虜,他保持了獨立傲然的本我。其實,真正的思想家是一泓清潭,其文境越高越淡,其人境界愈高遠。自傲的人,容不得委心降志聽命別人;自卑的人,容不得羞辱恥笑。而陶淵明最終的隱退鄉田,荷鋤染露,又是否是一種痛苦的自潔?翠竹明月、美酒菊花故好,只是在涼風清院下,又怎能不隱透寂滅的禪意?又怎能不滋生一絲絲薄涼?
如果有一天逃避了喧囂,終有一天也會厭倦寧靜。回望從前的美好,卻不知現在也會成為曾經,將來又是這樣的重復。無論選擇了哪種生活方式,都無法灑脫自如,無法穎悟超脫。清醒是苦痛,沉迷是悲哀。只能在無邊無際的人世生涯里,各自去追尋自我的歸宿。
掀開往事的扉頁,一縷涼意刺過心頭,在流失的情懷里,原來所有的滄桑都沒有韻腳。推窗,望不見你。你歸來,我已老去。風景行走了千年,我,還在今生。
讀陶淵明的籬菊,我恍然間如同走進夢里,帶著溫暖的感動走進陶公風情綺麗、濃墨重彩的賦中,又帶著無言的失落悄然歸來。鏡里塵緣已定,而鏡里的人是否如昨?推窗看夜空飄灑如櫻花的細雨,不知又寄存了多少人的夢,落疼了多少人的心。
有人說:寫字的人多是寂寞,多情又無情,連筆墨都是感傷的。杏花煙雨的江南,被無數只筆填過,文字無法脫離人生與情感。追夢的心淡了、薄了,染盡人世的霜華,如這本線裝的古書。
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很遠,離我千年。又似乎很近,只是回眸過往的瞬間。歷史的長河在身邊淙淙流過,一路風塵,卻無法計量。然而詩人在隱逸的生涯中,內心想必也有過幾度徘徊。只是終究還是不愿隨波逐流,遠離萬丈紅塵,追求超越的閑隱境界。忽然明白陶公的沉重和悲涼。或許沒有誰愿意庸碌一生,沒有誰愿意虛度華年,不同的生活背景下會造就不同的人生。
不知道此生我的知音是誰,是某個與我擦肩而過的路人?是掛在天上的那輪明月?抑或是風雪中的那剪梅花?還是寒風中那簇妖嬈綻放的菊?這些都已然不重要了。在漫長的人生苦旅中,不要有太多的留連,不要有太多的糾纏。帶著感動走進陶公的菊花情懷里,這樣的感動一生也許只有一次,這樣的感動一生也許只要一次。來時,不做輕松的懷想。離去,不做失落的回眸。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