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蘇州情結(jié)
我的蘇州情結(jié)
2015年4月25日晚7:08于中天新村家里 老康
與此同時,我們的蘇州城,卻悄悄地過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時間之長,簡直有點讓人發(fā)暈。
入夜,蘇州人穿過2500年的街道,回到家里,觀看美國和澳大利亞國慶的電視轉(zhuǎn)播。窗外,古城門藤葛垂垂,虎丘塔隱入夜空。
在清理河道,說要變成東方的威尼斯。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時候,威尼斯還是荒原一片。
蘇州是我常去之地。海內(nèi)美景多得是,唯蘇州,能給我一種真正的休憩。柔婉的言語,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園林,幽深的街道,處處給人以感官上的寧靜和慰藉。現(xiàn)實生活常常攪得人心志煩亂,那么,蘇州無數(shù)的古跡會讓你熨帖著歷史走一定情懷。有古跡必有題詠,大多是古代文人超邁的感嘆,讀一讀,那種鳥瞰歷史的達觀又能把你心頭的皺折慰撫得平平展展。看得多了,也便知道,這些文人大多也是到這里休憩來的。他們不想在這兒創(chuàng)建偉業(yè),但在事成事敗之后,卻愿意到這里來走走。蘇州,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
做了那么長時間的后院,我有時不禁感嘆,蘇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歷來很有一些人,在這里吃飽了,玩足了,風雅夠了,回去就寫鄙薄蘇州的文字。京城史官的眼光,更是很少在蘇州停駐。直到近代,吳儂軟語與玩物喪志同義。
理由是簡明的:蘇州缺少金陵王氣。這里沒有森然殿闕,只有園林。這里擺不開戰(zhàn)場,徒造了幾座城門。這里的曲卷通不過堂皇的官轎,這里的民風不崇拜肅殺的禁令。這里的流水太清,這里的桃花太艷,這里的彈唱有點撩人。這里的小食太甜,這里的女人太俏,這里的茶館太多,這里的書肆太密,這里的書法過于流利,這里的繪畫不夠蒼涼遒勁,這里的詩歌缺少易水壯士低啞的喉音。
于是,蘇州,背負著種種罪名,默默地端坐著,迎來送往,安分度日。卻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領(lǐng)受那份王氣。反正已經(jīng)老了,去吃那種追隨之苦作甚?
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的描述,文題是“白發(fā)蘇州”。4月20日,我跟隨學生回來,理應也要寫點東西,留下點什么,帶回了百十張照片,也算可以,但是徒弟說,像素不高,照片上的人缺少神韻,其實那天感冒,頭疼,發(fā)燒,沒神。就派那樣,人后面的背景,假山池沼,亭臺樓閣,花草樹木,小橋復廊等也很模糊,糟踏了風景,大跌眼睛。
我本人無足輕重,本就是凡夫俗子,只要像個人樣就行,可是對于2500多年的古老的蘇州,號稱“東方威尼斯”。不能就這樣算了,還是寫一點東西吧。
第一次踏進蘇州,懷揣著希望和夢想,進了古老的名校-----蘇州大學,坐著大巴,離開家鄉(xiāng),離開親人,早晨6:30的車子,行程5個多小時,如果中途堵車嚴重,還要延長。中午到達蘇州后,那初中時學的一首詩 :《送人游吳》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xiāng)思在漁歌。
會被眼前的美景喚起,大概是晚唐詩人杜荀鶴寫的。
蘇州它以其曲徑通幽, 亭臺樓閣,假山流水為建園主體, 再用蒼松翠柏,竹林苔障,林木花卉映襯,呈現(xiàn)出一副自然的圖畫,走在這些園林,真的不得不讓人欽佩那些建設(shè)園林的大師們。從“拙政園”“網(wǎng)獅園”“獅子林”“滄浪亭”幾乎都是一樣的風格,但又略顯不同。記得去“滄浪亭”那天時值春季最好的時節(jié),一進園子就是滿眼的綠色,一座假山將你的眼球全部吸引,真是開門見山的感覺,滄浪亭離蘇大不遠,有時晚上,相約好友,坐在回廊中,吹著夜里河面的習習涼風,聽著茶座包間里的吳儂軟語,聽著蘇州的老藝人的曲曲評彈,忘卻回歸的路,沉醉在美好的夜里。
那時,我喜歡沿著十梓街向西走,兩旁高大的行道樹,大多是梧桐,虬龍蒼勁的枝干,加上茂密的碩大葉片,把街道變?yōu)榱岁帥龅木G色長廊;腳下碎磚和鵝卵石鋪就的人行道,硌著你的腳,癢癢的酥酥的;青磚白墻小瓦屋,瓦楞的縫隙處,還有幾莖叫不出名字的草;街道兩邊,是各種各樣的蘇州小吃,油炸烹炒,忙得不亦樂乎!
倘若走走小巷,家家關(guān)門閉戶,小巷寂寥悠長,幽深曲折,能聽到鞋底與地面的磨擦聲,爬山虎會爬滿整個雪白的墻面,高大的院墻里,會探出一兩朵紫藤花,院里花香怡人。可以想:多少家的繡娘此時正靜靜地紡織幛絨,正在匠心地繡上喜愛的繡花。
走小巷的好處,還可以飽覽蘇州的小橋,《天凈沙. 秋思》里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句江南特有的美景,勾起了多少游子佳人對家的思念,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惆悵悲痛。是的,蘇州的小橋,古樸敦厚,歷史悠久,像一個白發(fā)的老人守候著,并祈盼著蘇州的子民過上好日子,橋一般呈弓形,穹窿狀,似一道彩虹橫跨河的兩岸,為什么呢?是為了水面行船。有些橋,橋面由臺階構(gòu)成,不是平緩的坡。為什么呢?我想,只方便行人走,不方便車輛,這樣橋才能年久不壞,造福河道兩邊的人。
這次拍攝的照片,確實正如葉圣陶先生《蘇州園林》里說的一樣,那就是務(wù)必使游覽者無論從哪個角度,眼前都是一幅圖畫。這次收獲最大的,認識了繡球花,以前沒見過,所以在此花前多拍了幾張,不知我配不配,沒有與繡球花商量,請多包涵,倘若不押韻,不和諧,還請朋友們勿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