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影视,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一国产精品,波多野结依一区

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散文精選 > 心情散文

心情散文

年之遺俗,鄉之春韻

分類: 心情散文 短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8-22

閱讀 :454

故鄉是一滴淚,凝結了愁思和回憶,喜歡在不經意的時候掛上眼角微微發燙,雖然酸了鼻,卻又暖著心。

故鄉是一壇酒,珍藏了整年不忍開封,待到最嚴寒的時節才舍得喝上一口,然后那帶著暖意的香甜便彌漫到了身體的各個角落,叫人忍不住一遍遍回味。

我的故鄉位于福建沿海的一個小城市,在我看來,故鄉更像是一曲船號,每到寒冬臘月便悠悠吟唱起來,呼喚五湖四海的游子早日返航回鄉。

歲月更迭,數百載轉瞬而過,白駒跳躍著,時間觸過的地方,河山易了顏色。那悠揚古老的號子吟唱至今,也悄悄地變了調子。

還記得在青澀的大學時期,我拖著行囊來往于學校和家鄉,漫長的回鄉之路讓我迫切地期盼起寒暑假。也是在那個時候,春節作為團圓吉慶之佳時,才在腦海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坐上火車一路東進,從雨雪交加的瀟湘回到四季常青的濱海城市,穿過霧氣的幾縷陽光照耀著山嶺間穿梭疾馳的車身,車廂微微搖晃,心也慢慢跟著越來越熟悉的風景沉淀、安定。輾轉回到家中,爸媽早就貼心地擺滿了一桌熱騰騰的飯菜。甩開背囊,往那念了半年的大床上一躺,只覺得筋骨舒暢。

回家的要務,除了家人團聚,自然是過年。

家鄉過年的時候規矩多,要在大年三十的頭一天晚上進行辭歲儀式,擺上一桌的貢品,向天地祈求福祉。貢品琳瑯滿目,有葷有素,有熟有生:花生、桂圓、紅棗、春卷、橘子……還有兩樣家鄉過年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面線和紅團。每一道貢品上都點綴了朵紅色的剪紙花樣,個個都是吉祥的寓意。再在桌子前頭擺放一個插了長滿紅色顆粒果實的天竹枝條的水墨瓷瓶,偶爾還會添上幾朵開得爛漫的山茶,紅白相間的飽滿花朵和圓潤發亮的紅艷果實相互映襯,美得熱烈,卻又透出一股儒雅的恬靜。最后再在瓷瓶兩側擺上蠟燭,燭光后是六個光潔的小陶瓷杯,分別盛滿了醇香的白酒和淡雅的鐵觀音。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就沐浴更衣,開始祝禱,口中念著每個家人心中最深切的希冀,將美好的愿望報予天聽,祈盼來年能順心如意。

小時候,尤其是中學時期,自覺懂科學、明事理,對家長這種“迷信”的行為嗤之以鼻,且每每會做出些冒犯的舉動,對長輩的勸解更是不屑一顧,如今想來真是無地自容。這每一道貢品的挑選,各類物品擺放的位置,長輩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有不同的規矩和來歷,叫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推敲和探查。這些看似“無謂”的舉動背后,其實都是深沉的精神和文化,都是值得我們記憶和傳承的風俗。

只是時代的步伐越走越快,現代文明似乎在慢慢摒棄這些費時費力的工作。手寫的春聯變成了包裝精美的電腦印刷品,內容千篇一律,庸俗而無味;水餃和湯圓變成了冰柜里的常客,拿在手上寒冷刺骨;就連那些傳統食品,竟也漸漸淡出了鄉人的生活。商業化是進步的,讓生活便捷,讓過去的千金難買變成了唾手可得,卻也失了生活的樂趣,佳節之期竟叫人覺得平淡如水、百無聊賴。有時候,回想過去,那淡漠僵硬的嘴角才會微微勾起,那微微失落的心才會感到些許飽滿。

外公是位退休教師,已至耄耋之年,卻依舊精神矍鑠,笑口常開,肚子里裝滿了回憶和故事,并常常和我們這些懵懂的晚輩分享過去我們不曾經歷過的酸甜苦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的路泥濘曲折,那時的家還不在城里,那時房前屋后常聽見豬叫雞啼,那時一斤螃蟹只能換一斤半的稻米,那時的衣物長幼相傳、打滿補丁……孩子和大人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卻還要不辭辛勞地奔忙在田地里,一年之中最盛大、最快樂、最能讓窮人的臉上也堆滿笑意的時刻,就是春節了。

大年三十前一天,灰蒙的天還不曾吐露光亮,村子里唯一一口石磨前就排起了長隊。每家每戶逢年必備的油豆腐都是在這一天進行制作,而村子里只有一口石磨,為了早點磨好豆漿,只能摸黑起來排隊。外婆把磨好的豆漿帶回家中,便開始了制豆腐的繁雜工序,等到一塊塊豆腐新鮮出爐,太陽已經迫近西山。這時候,外公借來學校辦公用的煤油燈,比平時亮堂許多的火光照亮了廚房,切好的豆腐就該下鍋油炸了。豆腐一般都被切成寸把長的小三角形,放在油鍋里炸至兩面金黃再撈出,噴香四溢。這色香味俱全的油豆腐勾起了媽媽和舅舅阿姨們的饞蟲,時不時地伸出稚嫩的小手躍躍欲試,卻又被那剛出鍋的火燙溫度嚇得縮回手去,可是圓溜溜的小黑眼珠還是止不住地盯著黃燦燦的油豆腐,仿佛多看兩眼就能品到那一年才得一遇的美味。除了油豆腐,過年要準備的東西數不勝數,村里人互相幫襯,每一樣都是自己做出來的,帶著一年的汗水和祈盼,再多也不覺得煩,再累也不覺得苦。

外公不曾提起自己的“輝煌”往事,媽媽私底下告訴我:外公寫得一筆龍飛鳳舞的絕妙書法,又畫得一手韻味十足的磅礴國畫,是村子里的“大先生”。逢年過節的時候,外公會為了寫春聯忙上好幾天。那一段時間,鄰里鄉親都帶著紅紙前來串門,外公會幫他們把紙一一剪裁好,然后或翻書查閱或自己作對子,再一戶戶寫好,家家都不重樣。寫好的紅紙需要晾干,這些活就落在了孩子們身上。平日里頑皮的熊孩子們在這個時候竟都圍著桌子安靜下來,以出乎人意料的耐心等著春聯寫好,然后兩人一組,小心翼翼地捧起紅紙,在地上仔細攤開晾曬,細心的還會找來干凈的石子壓著,以免風吹來的時候猝不及防。數量最多的時候,庭前廳堂都鋪滿了等待晾干的對聯,竟叫人無處下腳。鄉親們大多不識字,來取春聯的時候外公都會一一交代妥當:哪幅該貼在前門,哪幅該貼在后門,甚至雞舍和豬棚都有自己專屬的對子,真是把吉祥貼到了每一個角落。過去的春聯只是墨汁和紅紙的簡單組合,沒有金粉勾勒的繁復紋理,沒有機器繪制的艷麗圖案,更沒有精致的包裝和明碼標價,卻無形中添了融融春意和暖暖人心。

自從搬到了城里,家中就用上了精致的商品春聯,外公幾乎不再提筆揮毫了。就在我認為這些溫暖的習俗終究要淹沒在時代洪流中的時候,近兩年,外公柜子里的文房四寶居然又登上了八仙桌,壓在鎮紙下方的宣紙鋪展在桌面上,硯臺旁的筆托上架著粗細不一的狼毫,墨汁和筆洗相對而立,一卷紅紙靜靜等待在桌沿,似在恭候著一場最隆重的儀式。

今年寒假回到家的時候,門上已經換了新聯,一筆一劃都是外公蒼勁瀟灑的字跡。來到村中修建好的新家,不經意的一瞥叫我的心瞬間歡快地跳動起來:有幾個年輕人拉平了裁剪好的紅紙,而外公正在那承載了千年祝愿的紅紙上潑墨揮毫,行云流水中,我似乎看到了老人家年輕時候的意氣和風采。忽然間,我覺得心底某個看似無足輕重但一直空著的洞被填上了,滿得要從微微顫抖的眼眶中溢出來。沒想到過兩天,又一個驚喜接踵而至,媽媽告訴我,今年要自己做紅團。

紅團是家鄉的傳統食品,紅色的糯米外皮包裹著綠豆或者糯米的餡兒,寓意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從我記事開始,見到的紅團似乎都是市場上買來的,家中更是連制作工具都不曾配備。如今真是破天荒頭一遭,怎不叫人又驚又奇?

媽媽也是沒有做過的,于是叫了經驗豐富的姑姑來幫忙。

夜幕剛剛降臨,月色迷離,窗外的氣溫有點低,小區里少了散步的行人,而屋內卻熱火朝天地忙上了。一家人忙著和面、調餡兒、浸泡綠油油的雞蕉葉,待到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就可以著手制作了。先是把糯米的餡兒搓成相同大小的球狀,一個個擺在盤子里備用,然后另一個人就把和好的面團揉成長條形,再把它切成等大的面團,搟成一張張面皮,第三個人就可以著手做紅團了。小包子大小的紅團包好后,在外圍搓上薄薄的一層糯米粉,放入專用的木質模具中,按模具的大小形狀仔細填滿,然后在桌沿輕輕一敲,成型的紅團就掉了出來,糯米皮上呈現出復雜又漂亮的吉祥圖案,圓鼓鼓地端坐在桌上,無辜地朝你直賣萌。夠數之后,就可以墊上裁剪好的雞蕉葉上籠蒸熟了,最后再給出籠的成品刷上艷艷的中國紅,傳統佳品紅團就做好了!

忙碌了一夜,成績斐然,居然剛好七七四十九個,在屋子里鋪開晾干,就像開了遍地紅錦,錦下襯著綠緞,星星點點地綴在繁花間,看得人心窩直暖。第二天的任務,就是挨家挨戶地分發勞動成果啦!爸媽看著滿桌搶眼的紅和綠,聞著滿屋子彌漫的雞蕉葉香氣,樂得呵呵直笑,“今年辭歲,可以用上我們自己做的紅團啦!”

不知不覺間,在時間的洪流中,有一批人正悄悄地放慢速度,尤其在傳統佳節到來之際,為了回味過去,為了緬懷歷史,為了傳承文化,他們正慢慢融入老一輩的精神世界,去感受、去體會、去學習。先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咬文嚼字的古典文學,還有一舉手一投足間的禮儀和風俗,只要是好的,我們就應該繼承。一個民族,最偉大的不在于工業化,不在于GDP,而在于有著深厚底蘊而自成一體的文化和薪火不斷的代代相傳。故鄉哪兒來的濃厚鄉情?不正源于那些自成一脈,手口相傳的故鄉文化么?這一份衣缽,我們該欣然接受,因為我們要保護的故鄉,不僅僅是那些層出不窮的林立樓宇,還有一份沉甸甸的故鄉文化。

下一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沒同你說過一句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市| 雷山县| 新化县| 山东省| 开平市| 武城县| 华安县| 尼勒克县| 庆城县| 淮阳县| 宿州市| 蓬溪县| 濉溪县| 岗巴县| 江山市| 洱源县| 阿克陶县| 永春县| 从化市| 广南县| 宕昌县| 景德镇市| 沁水县| 瑞金市| 大足县| 宁明县| 巴青县| 仪陇县| 内江市| 滨州市| 青田县| 阳曲县| 农安县| 商都县| 定日县| 林甸县| 白银市| 余庆县| 绍兴县| 肇庆市| 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