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14。05。28(三)晴(187)我的父親母親
我今年60歲了,還是個感情很脆弱的男人。雖然我很少有掉眼淚的時候,但是一提到我的父親母親,我的眼淚就止不住的流了下來。
聽我父親告訴我,我家祖籍是“藍田社八甲”,那是祖輩傳下來的關里的一個地名,因為我的祖輩是用扁擔挑著兩個兒子闖關東,來到錦州城北的溫滴樓鄉安家落戶的。因此,當地有“東包家”和“西包家”一說。
我的爺爺有五個孩子,四個大的都是女兒,快40了才有我父親。女孩子大了就要出嫁,我四個姑姑都相繼離開了家。家里沒有勞動力,于是在我父親11歲時,就把當時17歲的我母親娶了過來,給家里干活。我父親算是最典型的小女婿。
我姥爺眼光長遠,堅持勸我爺爺,讓我父親去讀書。那時父親也是貪玩,經常拿著書包說是上學,半路上就約會小伙伴上山,不是打鳥,就是捉野雞、逮野兔子去了。好在我大舅和我父親在一個學校念書,他看我父親沒去上學,就告訴我姥爺。我姥爺就和我爺爺一起狠狠地說我父親,這樣才使我父親慢慢地收下心來去讀書。
我父親很聰明,把心思用在學習上,就是學習的尖子。初中一畢業就考上了國立高中。去城里報到時,怪我在城里住的三姑父把一高和二高兩個學校名弄混了,應當去一高,結果去了二高,再回頭去一高,晚了不到兩個小時,學校就說啥也不錄取了。大家說說,那時候怎么就那么講信用呢。報到去晚了兩個時辰,學校就不收了。就這樣第一年父親遺憾的沒有去上國高。
壞事變好事。很慶幸,我父親第二年報考的二高是師范專業,而一高培養的都是農業技術員,早一年畢業還得回農村工作。我父親畢業時正趕上新中國建設和抗美援朝,許多畢業生都參軍跨過鴨綠江去朝鮮參戰了。我父親因學習好,國內建設需要人才,就被留校搞基本建設,后來被調去負責新建工廠。我母親和爺爺奶奶也先后隨父親來到錦州市里定居了。
我父親在二高學的是數學專業,從未學過土木建筑。但是他能在實踐中摸索,靠自學成才,從建筑校舍到新建工廠,從門外漢到技術員,他成為新中國的第一批建筑工程師。他所建的遼寧高頻瓷件廠,是從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的。大到廠房、辦公室,小到圍墻等,都是我父親自己動手設計、自己組織施工并自己檢查驗收的。他每天都和圖紙、水泥、磚瓦石塊打交道。在我的記憶中,好象父親沒有歇過星期天,經常晚飯后還把飯桌放在炕上畫圖紙。
經我父親手先后購買的建筑材料價值有上億元,經我父親前后雇用的建筑隊有十幾個,可是我們家的房頂漏雨,我父親還是自己去商店買水泥,自己去房頂上抹灰。單位的東西,他連一個洋釘都不曾往家拿過。我父親說他單位的我肖叔是倉庫保管員,夜里一個人值班,一倉庫的白糖,他就是一口不沾,喝的還是白開水。那時的人們真有這樣的覺悟。
父親后來晉升為高級工程師,退休后又到建筑設計院干了10年老本行。回家后還是天天讀書看報,特別關心國內外大事。我們做兒女的都勸他別操那份心了。可是我父親卻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為國家的事情著想,成天只顧著自己的小家,大家和國家誰去管呀。到哪說哪,該咋咋的。”
“到哪說哪,該咋咋的”是我父親的口頭禪,也是讓我們學會做人的最起碼的道理。我父親所說的哪就是國家的哪,父親所說的咋就是做人的咋,這就是重事業的老共產黨員給我們兒女傳下來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我的心目中,我最崇拜的偉人不是別人,而是我的母親。
我母親雖然沒有文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是她曾經多次叮囑我:“飛不高,摔不重。”“當多大的官,喊多大的冤。”“吃冷飯、花臟錢,早晚是病。”這已經成為我人生的座右銘,一輩子都牢記在心。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