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村莊的“庇護神”
——《坡心雜記》之二
雷州有雷祖祠,供奉雷祖陳文玉。白馬、康王、關帝、伏波、媽祖、冼夫人等,也是雷州人供奉的人神。人神即由真人薦升而來。神靈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精神偶像,在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盡管它有著虛幻的本質,但它又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敬神是雷州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征。雷州半島古時稱為蠻荒之地,瘴癘之鄉,惡劣的自然環境,使生活在雷州半島的先民們,產生了對神靈的敬畏心里。而外來移民冒著千難萬險,山水迢迢移居半島,在前途未卜、生死難料的情況下,神靈的護佑是心靈深處的冀望。敬神活動在雷州半島不僅普遍而且世代相傳,如今在現實生活中依然存在。
在雷州的農村,每村都供奉各自的“庇護神”。無論供奉哪尊神靈,都預意了族人對神所代表的精神與文化的敬仰,以祈禱風調雨順,百業昌隆,人丁興旺。我家鄉坡心村供奉的是“南天夫人”和“陳村仙姑”,尊稱“婆祖”。
婆祖廟位于村子南邊,占地約兩畝,里面雜樹繁茂,篁林密翳,葛藤纏繞。二百多年來,村里傳承著一條嚴格的村規,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準砍伐這里的每一棵樹和每一枝竹子,因而這里成了村子一處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態林。
在村民的心中,這里是神圣之地,不容褻瀆和侵犯。
逢年過節,村民都帶著供品,不約而同來到廟里祭祀。供品主要有豬肉、閹雞、米飯、米酒等。祭祀時,先行香上供品,后行跪謁禮,隨后化寶燭。禮畢,鳴炮撤饌。
小時候,父親常帶著我到廟里祭祀。他說:“快洗個臉,跟我去拜婆祖!”去祭祀前要洗凈臉,是表示對婆祖的虔誠與敬重。
有時母親也會叫我:“你快跟爸去拜婆祖”。
其實,跟著大人到廟里拜“婆祖”,是村里每個小孩子喜歡的事。特別是祭祀完畢,我更喜歡包攬點火放鞭炮的事。
在小孩子的心里,聽著噼噼拍拍的鞭炮聲,別提有多開心了。
我樂于跟著父親提著供品去廟里拜婆祖。父親在忙著點香、上供品時,我喜歡端看供臺上安放著兩尊用樟木雕成的婆祖神像,婆祖神像雕工精致,姿容大方優美,神態莊重慈祥,活脫脫是兩位古典佳人。
婆祖廟分兩進,建筑面積約四十平方米,現存的婆祖廟為改革開放后所建。原來的婆祖廟較為寬大,建筑精美,但在文革破“四舊”運動中被毀掉。磚石被挖去當了農業水利建筑材料。
稍為懂事后,我曾問過父親:“南天夫人”和“陳村仙姑”有什么傳說?
父親告訴我:“南天夫人”和“陳村仙姑”是姑嫂關系。
但緣何稱為“南天夫人”和“陳村仙姑”?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來,我從雷州一民俗學愛好者的作品中,知道了關于“南天夫人”和“陳村仙姑”的傳說。
話說明代定宣德丙午元年(公元1426年),雷州半島遂溪陳村,有一農婦,勤勞善良,知書識禮,孝敬公婆,疼愛丈夫,對待小姑如同自己的親姐妹。平日為了照顧行動不便的婆婆、護理癱瘓在床的公公,她與小姑起早摸黑,細心照顧公婆生活起居,從無半句怨言。人們都說陳家娶了一個賢惠溫順的好媳婦,養了一個通情達理的好女兒。
這年九月中旬,正逢水稻揚花灌漿的時節,強烈的寒霜風刮了幾天幾夜,冷雨也下了幾天幾夜。經這場風雨洗劫后,莊稼顆粒無收。陳家本來生活十分困難,受災后更是三餐難顧。為不讓公婆挨饑餓受寒,讓丈夫和小姑吃飽穿暖,她歷盡艱辛,甘苦倍嘗。
災難和痛苦偏偏降臨這戶善良人家,農婦的丈夫和公公先后得了不治之癥,相繼離去世。這一沉重的打擊,使姑嫂倆眼淚哭干。為了使雙目失明的婆婆減輕亡夫失子之苦,安度晚年,她不改嫁,服侍婆婆。小姑也不出閣,同嫂嫂一起侍奉母親。
這年的冬季似乎來得比往年早,天氣也顯得特別寒冷。姑嫂盡管缺衣少食,但她們總是設想方設法讓婆婆吃飽穿暖。
有一天下午,姑嫂將平日儉食省下的少許米洗凈后給婆婆煮粥。她倆悄悄到自家后園,摘回幾個還未成熟的木瓜,削去青皮連同野菜煮熟,權且充饑。
夜已來臨,陳家“灶神爺”匆匆從外地歸位,?然發現灶頭及庭院水溝里,灑有一些白色的米飯顆粒,不由大怒,大罵:“這姑嫂呀,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了,還這樣糟蹋糧食?他立即騰云駕霧,到玉帝那里告了姑嫂一狀。玉帝一聽,認為糟蹋糧食是犯了天條,不可饒恕,便傳旨雷神,將姑嫂倆施以雷電極刑。
冬天雷電劈人純屬罕見。姑嫂蒙受不白之冤,枉死于九泉之下。她們含淚向閻王訴說了冤情。閻王深表同情,立即派出判官和偕同監察司趕赴陳村實地調查取證,終于證實了灑在灶頭及庭院水溝里的白色顆粒不是米飯,而是從未成熟的木瓜腹腔挖出的核粒(成熟的木瓜核粒呈黑色)。由于未成熟的木瓜的核粒呈白色,酷似米飯顆粒,所以灶神爺看錯了,誤以為姑嫂倆糟蹋糧食,才如此釀成了冤案。
閻王親自向玉帝如實坦述了這樁冤案,玉帝后悔自己偏聽偏信,造成了如此惡果。為了安撫冤魂,表彰賢惠美德,玉帝立即敕封陳家媳婦為“南天夫人”,敕封小姑為“陳村仙姑”。
姑嫂倆的品德在雷州半島被人們當作慈善、賢良的化身,為眾生所敬奉。人們認為她們是祈禱造福消災的靈神。世代以來,人們有求必應,逢兇化吉。她們令世人尊敬與稱贊。
至今,雷州多處供奉“南天夫人”和“陳村仙姑”。與坡心村相鄰的雙水東村、雙水西村、下墩村、田園村也共同建廟供奉。
每年春節,是村里人到婆祖廟祈福最熱鬧的時候,這些日子可聽到婆祖廟傳出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村民拜“婆祖”時念念有詞,大多是“祈求婆祖保佑,富貴大吉,平安順利。老者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幼者各事其政,百事亨通;子孫做什么要保什么。做生意者一本萬利,生意興隆;讀書者,金榜題名,代代出賢人。”還有的念:“祈求婆祖保佑我家人丁興旺,六畜興旺。好事時時招進家庭,壞事通通避除……”
為答謝婆祖的庇護與賜福,年尾要“還福”。“年初祈福、年底還福”已成了數百年來村里的民俗。
村里還有酬神的年例,每年春季請來木偶戲班,在村中一空地上演出兩晚。首晚開演前,要到廟里抬出婆祖神像,擺放到戲樓前面不遠處特別為婆祖搭建的“觀戲臺”,并在神像前點上香燭并擺放供品。
每年,村里按輪值制度由“頭人”處理戲班來村演戲等雜務。“頭人”意指組織牽頭的人。2011年,是我家和堂弟李才以及張同、張六兄弟四家為“頭人”,打理戲班來村里演戲等雜務。當時我寫有日記:
4月9日星期六晴天
天氣回暖,陽光普照。與妻上午從河頭圩(吾全家多年前已遷住河頭圩居住)回坡心村,村里今晚演木偶戲,一連兩晚。吾家和阿才、阿同、阿六四家為“頭人”,打理戲班來村的接待和酬神等雜務,忙乎了一天,也累了一天。
木偶戲為本村的年例戲,“年例”意即一年一次演戲酬神。村里每年清明后請來木偶戲班演出兩晚。數年前,請來的木偶戲班每晚酬金幾百元,現增至一千多元。戲臺搭在舊隊屋前的空地上。昨天村里人已把場地的雜草清理并打掃干凈。
雷州木偶戲同雷劇一樣,主要流傳于雷州半島地區,距今巳有500多年歷史。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后操縱木制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中國木偶藝術,古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在廣東,木偶戲的種類很多,計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等。主要分布在省內粵語、潮語、客家話、雷州話等方言區,各個種類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縱技藝以及藝術風格,彼此有異,豐富多彩,均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藝術。
當晚七時多,木偶戲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和“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開演。許多在外地工作的村里人都趕回來拜神、看戲,場面甚是熱鬧。”
“年例”活動在雷州各村都舉行,大村演大戲(雷劇),小村演小戲(木偶戲),這叫人神共樂。年例活動期間,村民熱情邀請親戚朋友前來歡聚,殺雞宰鴨,熱情招待,同看演出,其樂融融。
“年例”是民間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因為面對的是神靈,所以,在雷州甚至有“年例大過春節”的說法,很多外出的人,過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時卻必須要趕回家鄉。
雷州各地農村大多在每年初春或者清明前后農閑時節舉辦年例活動,這種包括飲食、戲曲、民俗、祭祀等在內的文化活動,如雷州南渡河滔滔之流水,歡騰而來,永不止息。
下一篇: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4)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夜.十日談 沉壁棺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