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漫筆
分類: 經典散文
短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4-17
閱讀 :1326
茶馬古道漫筆
羅松生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除了吃住之外,還有一個關鍵詞:旅游。此舉不但可以放松心情,消除工作壓力,若能進一步去觀察和體驗,還可以了解到其中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它叫束河古鎮,是茶馬古道上一個著名的驛站,是滇川接壤的一個小鎮,可能有許多人還不太熟悉,可它風光奇異,是塊得天獨厚的土地,早在南詔時期,普洱、思茅的茶已經芳名遠播,為了銷售轉運的方便,四方茶商紛紛云集于束河,從此,這一原來不起眼小地方,頓時人歡馬叫,隨之便商鋪林立。經過600多年的變遷,已經成為了一個商貿重鎮??上г诙嗄昵暗囊淮螐娏业卣鹬?,這里的茶樓客棧遭到嚴重破壞,如今,在這些仿古建筑中,許多人到處在尋找著那些殘墻斷壁,去解讀當年的歷史傳奇,并且靜聽茶馬古道上那悲愴的驪歌。由于年代久遠,故事又紛繁復雜,那歌聲更是隱隱約約,似有似無,我也只能靜下心來,仔細傾聽,并用漫筆的形式記錄下來。
遠在數千萬年前,印度和歐亞板塊了發生劇烈的碰撞,于是,在中國的西南部,便隆起了一道道山脈,形成了奔騰的河流和斧劈般的絕壁。實在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這虎吼狼嚎,咫尺天涯之地,居然有條千年古道,它綿延數千公里,無論春夏秋冬,一隊隊的騾馬,滿馱著茶葉及各種貸物,時而行走在僅能容足的絕壁上,時而又打竹纜上滑溜過江,這原始的運輸工具,這條有著千難萬險的古道,仿佛是根長長的獨弦琴,由那些衣衫襤褸、疲憊不堪的趕馬人,用雙腳一步一步地彈奏出一曲曲悲愴的命運之歌。
在旅途中,我一般是不讀書的,因為我的眼睛要留來讀山讀水讀殘墻斷壁,但我總會隨身帶本有關地理方面的小冊子,不明白的地方便翻開來看看,如今這個地方對我來說,確實存在太多的疑團,如果不認真查閱,很多細節便會忽略過去,也就不會知道,在一千年前,這一帶尚屬南蠻之地,因其氣候濕潤,土地肥沃,那時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野生茶樹,并將它的枝和葉,用來制作生津解渴的飲品。到了唐代,這里的茶葉,作為一種商品已得到蓬勃發展,人們便開始把它制成茶磚茶餅,受到廣泛歡迎。其時的西藏牧民,所缺的恰恰就是這種茶,他們的主食是牛肉羊肉,唯有飲茶可以幫助消化,在他們看來,茶,實屬神品,藏民們因大量放牧牛羊,自己又食用不完,正好用來以物易物,互通有無,各取所需,再帶些皮毛、胎膠、麝香、鹿茸、雪蓮、蟲草等等,就可以把那些茶磚茶餅以及各種生活用品,源源不斷地運回到藏區各地。
無奈路途遙遠,彼此又相隔千山萬水,要用貨物互易,談何容易,只能依靠騾馬幫忙,馬和騾不僅能走善馱,且任勞任怨,一向都是牧民的好幫手,既可身負重物,又能長途跋涉,除馬騾之外,還有誰能夠勝此重任?于是,這里便出現了一支特殊的運輸隊伍??馬幫。試想想,背上馱滿貨物的馬隊,由普洱、麗江、束河、林芝,直到圣城拉薩,得經過多少高山,跨過多少急流,走過多少戈壁?途中還會遇到多少兇險,傳來多少噩耗?每走一趟,多則一年,少則十月,據從這條路上回來的人說,不論哪片叢林,哪條溝壑,哪片沙丘,都能聽到嗚咽的悲風,看到累累的白骨。
那種悲慘的歷史,那些沉痛的哀歌,隨著時代的更迭,早已消失得無蹤無影。然而,這里的一塊塊石頭,一方方青磚,經過長久的馬踏人踩,依然光亮無比,如同一軸攤開的歷史長卷,唯有風沙來瀏覽,唯有細雨在閱讀。如今,茶馬古道又漸漸地熱鬧起來了,這回可不是馬幫,而是一批又一批朝氣蓬勃,挎著相機的背包客,他們來到茶馬古道,不是為了普洱的茶,也不是為了拉薩的蟲草及鹿茸皮毛,他們遠道而來,目的是想一睹這絕地風光和塞外風情,并在荒灘戈壁及崎嶇山道上,追尋那馬幫留下的一串串長長的蹄印。
茶馬古道,不同于李白放歌的蜀道,也沒有那么詩情畫意,這是一條古驛道,是滇、川、藏地區的交通要道,也是各族人民的生命之道,想要真正了解它,首先就要了解馬幫,在馬幫停留歇息的地方,也叫做驛站,無論是中途歇息,還是茶馬互市,都是其它地方所不能代替的,當時最著名的地方,就是我現在來到的這個名叫束河的古鎮。這鎮子不大,它緊鄰著麗江,我走了進來,立即就能感覺到它古老純樸的氣息,街道兩邊,盡是古香古色的客棧、酒家和飯莊,漾溢著濃郁的納西民族風情,這里也有四方街,開始我覺得奇怪,以為是克隆了麗江的城貌,后來才知道,原來麗江不過是束河的翻版。因為它的歷史,比麗江還要古老,在元末明初,這里的生意也最為興隆,那時滇西的茶,經由大理、麗江,再從迪慶運往拉薩,束河便是一個最重要的中轉點,每當黃昏時分,一隊隊的馬幫以及肩扛背馱的行客,便會陸續來此投宿,一到入夜,滿街滿巷,燈火通明,飯菜與酒香,頓時彌漫著整個古鎮。
我在街上轉了一圈,這鎮子不算大,不能與麗江相比,但它的特色也是很明顯的,最大不同點是到處有走馬,騎馬者有男有女,一般都不是單槍匹馬,多為長長的馬隊,前面有個帶路的牽馬人,牽馬者身穿鮮艷的民族服裝,讓人處處都感受得到一種奇特的異域風情。這古鎮的位置依山臨河,故名束河,河岸綠樹成蔭,有小橋有棧道,河水清澈見底,各種鵝卵石歷歷在目,有游魚穿梭其中,耳畔盡是蟬鳴鳥唱,蟬噪林愈靜,鳥鳴古鎮幽,此情此景,不僅讓人心曠神怡,還會讓人流連忘返。
我正漫無目的地走著,不覺來到一條古香古色的小巷中,發現有一塊長長的木牌,上面寫著“茶馬古道博物館”,我便好奇的走了進去,一踏入門就見到一個闊大的園子,園中有不少人物塑像,里面就是展覽室,室內展出馬幫用過的各種各樣實物和圖片,除了各個時期保存下來的諸多樣式的茶磚茶餅外,還有馬鞍、蹄鐵、皮衣、皮袋及各種各樣的錢幣票證等,由于時間的侵蝕,上面已覆蓋著一層斑斑駁駁的痕跡。在展館中我還看到了天神壁畫以及各種唐卡,從前的馬幫,每次啟程,家人不僅要擔心半路上有土匪劫掠,同時還可能遭遇各種不測,因此,祈求天上諸神,保佑一路平安,便成了這里最為隆重的起程儀式。
走出博物館,不一會便來到一處風景點,名為九鼎龍潭,潭中綠波蕩漾,深不見底,岸邊曲徑通幽,紅亭隱約,有人正在觀景,有人正在小憩,山邊立著一座寺廟,臨水映影,景致獨特。我進入里面合掌參拜,除了觀音菩薩,其他都是納西族的神。束河古鎮的景點并不算多,但與其它地方不同,這是個清靜安然之福地,可以來這里觀花賞草,也可以來這里尋幽探秘,即使什么也不想,單單游手好閑也行,來這里打下坐,發下呆,當回明清時代的隱士與閑人。
我離開寺廟后,繼續溯流而上,不知不覺間便到了水源頭,山邊懸掛著一道瀑布,真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可惜我沒有詩人王維的那種灑脫,正欲返回,偶然看見前面立著一塊牌子,上寫“茶馬古道”,我真的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對于茶馬古道,我曾經千百次地想象過,也夢見過,相信終有一天,我會與它相遇,甚至連什么時間地點,用什么方式遇見,也曾想到過,可萬萬沒有想到,會在這樣的情況下遇見的。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這茶馬古道,實在是太不起眼了,這條寬不過二三尋,邊坡亂草蓬蓬,雜樹叢生,中間用些不規則的石塊鋪成,凹凸不平,因為經過無數人踩馬踏和風雨洗刷,看去依然光亮照人,不用說,這里經常還有人走過,要不然,早就被那瘋長的野草所吞沒。我急忙抬起腳步,終于踏上真正的茶馬古道,此時,我不由的百感交集,在我的想象中,這條被馬幫踩了千百年的古道,這條經由滇川輾轉到達尼泊爾印度的交通要道,是直接聯結絲綢之路的國際通道。不僅行商巨賈販夫走卒等,也有朝庭官吏,不僅西南各民族,也有藏族回族穆斯林以及漢族人走在這一條道路之上,在過去的歲月里,可謂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可惜我來晚了,當時的馬幫,已經一去不復返,當年的盛況,也早已煙消云散,真叫我深感遺憾。就象早年約好的一個女子,待相見時,卻已經老了,這不能不讓人唏噓不已。
老了,經驗就會豐富,若是路老了,就會形成積淀,這就是歷史。一朝一代,一代帝王或一代王爺,與一條道比起來,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茶馬古道,也可以說是一條時空隧道,只要靜靜地傾聽,依然會傳來陣陣的馬蹄聲,那是一曲無盡的長調,一首漫長的悲歌,從唐、宋、元、明、清一路唱來,雖曾幾起幾落,幾度興衰,但從沒有停息過,也沒有沉寂過,直到祖國解放,公路鐵路,已經穿山過河,那悲涼的長調,才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