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短文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優美短文鑒賞學習網站!
【專欄作家】劉亞玲|飯桌上的變化
文|劉亞玲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全家人吃的都是供應糧,每人每月只有幾斤大米和白面,三兩豆油,其余都是粗糧。過春節的時候,會多給二斤特等精粉,年三十晚上包餃子吃。
那時候,我家八口人,只有爸爸一人在井下工作,每月九十二元四毛錢的收入。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爸爸得了胃病,只能吃細糧。所以,我家的細糧都給爸爸帶飯盒,每天上班帶的都是同樣的飯,就是把白面放一點小蘇打,烙成干巴巴的餅,外帶一塊咸菜疙瘩或者炒熟的咸菜條。母親和我們姐弟六個吃飯,飯桌上不是玉米面餅子就是高粱米飯,咸菜大醬蘿卜條湯,要是用葷油燉一盆白菜土豆,把我們樂得夠嗆。
我家后趟房的張大娘一家,是關里人,她家的院子里,搭建一個棚子,安了一盤石磨,里面一個大灶臺上安著煎餅烙子。她們一家人都特別好,左鄰右舍都去她家推磨磨面攤煎餅。
家里領糧不夠吃,母親托親戚從農村老家買回來玉米和黃豆。為了能讓我們吃得好些,精明能干的母親粗糧細作,把玉米和少量黃豆磨成面,再攤成煎餅。每次攤煎餅之前,母親會把玉米和黃豆提前用涼水泡上一天一夜,待泡得玉米和黃豆的水剛見冒泡的時候,用張大娘家的石磨磨成水面子。 那推磨可是個累活,水面子太干,就推不動了,還得適當加水,太稀了也不行。幾十斤的玉米和黃豆,得一勺一勺地填進磨眼里,得多大的功夫呀!每次推磨我都是主力,誰讓我長得五大三粗呢!母親攤出來的煎餅,薄如蟬翼,脆脆的一不小心就碰碎了,用鼻子聞一聞那個帶點糊味的香氣,吃到嘴里有股淡淡的酸甜,至今還回味無窮。每次磨面攤煎餅都夠全家人吃很長時間。攤好的煎餅摞成厚厚的一大摞,放在倉房里的大缸蓋上,用干凈的布蒙起來。大缸放的位置也有講究,要四不靠,由于缸面是滑的,這樣耗子就無法爬上去。吃飯的時候,先用溫水撣一撣,用布蒙上燜一會,就不會那么脆得掉渣兒了,再卷上點大蔥絲抹點大醬,最好的時候,放點炒土豆絲,那可比吃窩頭咽得順溜多了。到了星期天,母親會給我們全家改善伙食,有時吃大果子,早上四點多鐘,我和兩個妹妹還在睡夢中就被母親喊起來,去本鎮唯一的一家國營飯店排隊買大果子,因為限量,如果去晚了,就買不到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日新月異今非昔比了!大米白面不斷,一年四季,飯桌上各種蔬菜換著樣吃,吃頓餃子是家常便飯。現在經常吃大米白面,也會想換個口味。為了營養均衡,調劑點粗糧,比如玉米面的餅子高粱米水飯,雜面大煎餅等,那不叫狂,那叫嘗嘗鮮,那叫養生,那叫改善。當下,人們想吃啥就能買到啥,再也不用為吃頓飽飯和吃頓細糧絞盡腦汁了。過年回家,我們姐幾個聊起了如何健康飲食,互相交流葷素菜、粗細糧搭配的做法。聽到我們嘮起這些,90多歲的老母親無不感慨萬千,大聲說:”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生活!”
40年來,我家的飯菜一天比一天豐盛、精致、健康,實現了從吃不飽到吃的好、吃的精、吃的健康的轉變,這便是我家飯桌上的變化。其實,這只是千千萬萬個幸福家庭的縮影。
下一篇:【專欄作家】許艷杰|瘋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冬天雪花開(組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